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选题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6-31页 |
2.1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概念与特征 | 第16-18页 |
2.1.1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内涵探究 | 第18-26页 |
2.2.1 国外投资者适当性立法的制度内涵考察 | 第19-22页 |
2.2.2 国内投资者适当性立法的制度内涵考察 | 第22-24页 |
2.2.3 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内涵要素的总结 | 第24-26页 |
2.3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法理依据 | 第26-31页 |
2.3.1 美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法理依据 | 第26-28页 |
2.3.2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法理依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现状与问题 | 第31-55页 |
3.1 目前新三板市场基本概况 | 第31-34页 |
3.2 现行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范体系梳理 | 第34-36页 |
3.2.1 一般性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 第34-35页 |
3.2.2 专门性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 第35-36页 |
3.2.3 辅助性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 第36页 |
3.3 现行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则内容剖析 | 第36-44页 |
3.3.1 形式上确立适当性制度目标 | 第36-37页 |
3.3.2 建立基础性的适当性制度 | 第37-42页 |
3.3.3 基本的适当性制度内化与技术性要求 | 第42-43页 |
3.3.4 初步建立适当性自律责任体系与纠纷投诉机制 | 第43-44页 |
3.4 现行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4-55页 |
3.4.1 立法倾向与制度内涵发生偏差 | 第44-45页 |
3.4.2 规范体系结构不合理 | 第45-46页 |
3.4.3 投资者准入与分类标准不合理 | 第46-49页 |
3.4.4 适当性规则不完善 | 第49-52页 |
3.4.5 相关追责机制的缺漏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完善 | 第55-69页 |
4.1 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 第55-57页 |
4.1.1 立法倾向与内涵认识的矫正 | 第55页 |
4.1.2 对投资者适当性规范体系与规则内容的改进 | 第55-56页 |
4.1.3 追责机制的完善 | 第56-57页 |
4.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57-69页 |
4.2.1 摆正制度目标,实质体现投资者保护理念 | 第57-58页 |
4.2.2 构建合理全面的规范体系 | 第58-59页 |
4.2.3 投资者准入与分类标准重构 | 第59-62页 |
4.2.4 适当性规则的改善 | 第62-65页 |
4.2.5 改进追责机制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