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沥青混合料动态回弹模量及其Master Curve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概述第12-18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3-16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方法第18-26页
    2.1 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第18-24页
        2.1.1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仪器的选择第18页
        2.1.2 沥青混合料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的试验条件第18-20页
        2.1.3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的步骤第20-22页
        2.1.4 沥青混合料动态(回弹)模量及其相位角的计算第22-24页
    2.2 基于不同加载波形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程序二次开发第24-25页
        2.2.1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的加载波形第24页
        2.2.2 不同加载波形的编译及应用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第26-42页
    3.1 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第26-29页
        3.1.1 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分析第26-27页
        3.1.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第27-28页
        3.1.3 试验试件的制备第28-29页
    3.2 半正弦波加载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第29-35页
        3.2.2 半正弦波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第29-32页
        3.2.3 半正弦波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相位角试验结果第32-35页
    3.3 钟罩波加载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第35-38页
        3.3.2 钟罩波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第35-36页
        3.3.3 钟罩波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相位角试验结果第36-38页
    3.4 矩形波加载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第38-40页
        3.4.1 矩形波方式的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第38-40页
    3.5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40-41页
        3.5.1 动态回弹模量影响因素第40页
        3.5.2 动态回弹模量相位角影响因素第40-41页
        3.5.3 动态回弹模量与动态模量的比较第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沥青混合料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研究第42-54页
    4.1 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推导方法第42-43页
    4.2 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第43-50页
        4.2.1 半正弦波加载方式下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第43-46页
        4.2.2 钟罩波加载方式下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第46-48页
        4.2.3 矩形波加载方式下动态模量Master Curve第48-50页
    4.3 Master Curve之间的比较第50-52页
        4.3.1 不同加载方式下动态模量Master Curve之间的比较第50-51页
        4.3.2 动态回弹模量与动态模量Master Curve之间比较第51-52页
        4.3.3 不同级配之间沥青混合料动态回弹模量Master Curve之间比较第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第54-65页
    5.1 模量取值第54-58页
        5.1.1 土基模量取值第54页
        5.1.2 基层模量取值第54-55页
        5.1.3 静态模量取值第55页
        5.1.4 AASHTO半正弦波连续加载动态模量取值第55-57页
        5.1.5 荷载波形组合下的动态回弹模量取值第57-58页
    5.2 力学响应分析第58-63页
        5.2.1 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第58-59页
        5.2.2 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第59-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主要结论第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分子絮凝剂对细粒胶磷矿浮选影响研究
下一篇:滑坡治理抗滑桩桩—岩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