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戏剧中的乐人形象--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0.1 “乐人”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0.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0.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 “乐人”形象的渊源 | 第12-25页 |
| 1.1 唐前文学中的乐人形象 | 第12-16页 |
| 1.1.1 朝堂之乐人 | 第12-13页 |
| 1.1.2 民间之乐人 | 第13-15页 |
| 1.1.3 唐前文学乐人形象的特点 | 第15-16页 |
| 1.2 唐代文学中的乐人形象 | 第16-20页 |
| 1.2.1 盛衰之际的乐人形象 | 第16-17页 |
| 1.2.2 乐人的操守人格 | 第17-18页 |
| 1.2.3 与士人情怀的共通之处 | 第18-19页 |
| 1.2.4 唐代文学“乐人”形象众多的原因 | 第19-20页 |
| 1.3 宋代之后乐人形象的发展 | 第20-25页 |
| 1.3.1 宋代文学中的乐人形象 | 第20-22页 |
| 1.3.2 元明时期文人与乐人的交游 | 第22-24页 |
| 1.3.3 清初戏剧中的乐人形象 | 第24-25页 |
| 2 《长生殿》、《桃花扇》中的乐人形象 | 第25-32页 |
| 2.1 雷海青形象 | 第25-26页 |
| 2.2 李龟年形象 | 第26-28页 |
| 2.3 苏昆生形象 | 第28-29页 |
| 2.4 柳敬亭形象 | 第29-32页 |
| 3 《长生殿》、《桃花扇》中乐人形象之比较 | 第32-36页 |
| 3.1 两剧中乐人形象创作的相同点 | 第32-34页 |
| 3.2 两剧中乐人形象创作的不同点 | 第34-36页 |
| 4 《长生殿》、《桃花扇》乐人形象创作异同之成因 | 第36-38页 |
| 4.1 两部剧作中乐人形象相同点产生的原因 | 第36页 |
| 4.2 两部剧作中乐人形象不同点产生的原因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