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选题研究目的 | 第17页 |
·选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态伦理学相关概念阐释与研究综述 | 第21-42页 |
·生态伦理学兴起的现实背景 | 第22-25页 |
·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 | 第22页 |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 第22-23页 |
·化解生态危机的不懈努力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生态伦理学兴起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源自中国古代传统生态伦理观 | 第25-26页 |
·源自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后现代转向 | 第26-27页 |
·现代伦理学的当代转向 | 第27-28页 |
·现代自然科学的积极推动 | 第28-30页 |
·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 第30-34页 |
·人类中心主义学派——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潮 | 第30-32页 |
·自然中心主义学派——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 | 第32-34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取向的演进 | 第34-40页 |
·人与自然的一般性关系问题 | 第34-38页 |
·人与自然之间生态伦理学关系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湿地、湿地建筑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42-52页 |
·湿地 | 第42-43页 |
·概述 | 第42页 |
·分类 | 第42-43页 |
·湿地建筑 | 第43-47页 |
·湿地建筑概述 | 第43-44页 |
·湿地建筑类别及特征 | 第44-47页 |
·湿地建筑相应景观 | 第47-51页 |
·景观及其特征 | 第47-48页 |
·湿地景观 | 第48页 |
·湿地建筑相应景观类别及特征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的生态伦理学价值观认知 | 第52-63页 |
·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基础的原因 | 第52-56页 |
·人与社会的自然属性 | 第52-53页 |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人类自然观的演进 | 第53-56页 |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演进 | 第56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下对自然湿地的认知: | 第56-58页 |
·自然湿地的生态价值 | 第56-57页 |
·自然湿地的科学研究价值 | 第57页 |
·自然湿地的审美价值 | 第57页 |
·自然湿地的资源价值 | 第57-58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主导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设计思考: | 第58-62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的营建属性 | 第58-59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的综合效益 | 第59-60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营建的可行性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作为生态伦理学价值观载体的营建探究 | 第63-74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尊道贵德 | 第63页 |
·人伦情怀 | 第63-64页 |
·设计目标 | 第64-71页 |
·系统的完整性 | 第65-66页 |
·平等的统一性 | 第66-68页 |
·“生态自我”境界 | 第68-70页 |
·场所精神 | 第70-71页 |
·设计手法 | 第71-73页 |
·生态环境意向 | 第71-72页 |
·功能逻辑 | 第72页 |
·伦理情感表述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设计研究实践 | 第74-103页 |
·项目设计背景 | 第74-76页 |
·项目概况 | 第76-79页 |
·项目用地区位 | 第76-77页 |
·用地自然条件 | 第77-78页 |
·地区社会经济条件 | 第78页 |
·用地交通条件 | 第78页 |
·用地人文背景 | 第78-79页 |
·微山湖湿地公园整体规划 | 第79-81页 |
·公园整体规划架构 | 第79-80页 |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功能区划分 | 第80页 |
·单纯景观性质的功能区划分 | 第80-81页 |
·生态伦理道德观引导设计理念的生成 | 第81-82页 |
·环境道德理念 | 第81页 |
·功能道德理念 | 第81页 |
·形象道德理念 | 第81-82页 |
·南水北调微山湖湿地水质监测站设计 | 第82-86页 |
·建筑功能分区 | 第82-83页 |
·建筑设计手法 | 第83-86页 |
·水质监测站相应湿地景观设计 | 第86-101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功能区划分 | 第87-88页 |
·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分区设计 | 第8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