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选题 | 第13-14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流变 | 第15页 |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15页 |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 第1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关系网络中的多元生存 | 第15页 |
·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与面临的难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流变 | 第17-31页 |
·历史时期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 第17-20页 |
·安塞县的历史变迁 | 第1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 第17-19页 |
·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划分 | 第19-20页 |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流变 | 第20-24页 |
·安塞腰鼓的历史流变 | 第20-21页 |
·安塞民间美术(剪纸、民间绘画)的历史流变 | 第21-23页 |
·安塞民歌的历史流变 | 第23-24页 |
·历史时期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共生的状态 | 第24-31页 |
·扎根于黄土地上的民间美术 | 第25-27页 |
·飘扬在黄土高原上的安塞民歌 | 第27-29页 |
·民间舞蹈(安塞腰鼓)及相关民俗 | 第29-31页 |
3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31-49页 |
·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 第31-36页 |
·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 | 第36-4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出台 | 第36-3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个案现状调查 | 第37-42页 |
·当地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理解 | 第42-45页 |
·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变迁 | 第45-49页 |
·非遗传承主体与民众的实际参与度降低 | 第45-46页 |
·衡量非遗的价值标准发生改变 | 第46-47页 |
·失去创新性转化的保护形式 | 第47页 |
·部分非遗资源开发利用后的销路障碍 | 第47-49页 |
4 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 第49-59页 |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保护路径 | 第49-52页 |
·为传承人提供可持续性的传承平台 | 第49-51页 |
·激发传承对象的生产性保护 | 第51-52页 |
·传承人对自身技艺的多方位保护与传授 | 第52-53页 |
·增强全民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 第53-55页 |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53-54页 |
·学校相关知识的传授 | 第54页 |
·现代文化社会的带动 | 第54-5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保护路径 | 第55-59页 |
·重视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市场化开发 | 第55-56页 |
·努力培养安塞县非遗项目的创作人才及其自主创新能力 | 第56页 |
·引进对安塞县非遗资源产业化运营的专业人才 | 第56-57页 |
·塑造安塞县非遗的特色文化品牌及注重品牌的传播 | 第57-58页 |
·现代传播技术的介入 | 第58-59页 |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关系网络中的多元生存 | 第59-66页 |
·县级政府的积极主导 | 第59-62页 |
·积极确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59-60页 |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协调传承补贴经费 | 第60页 |
·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 第60-61页 |
·创建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 第61-62页 |
·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发展思路 | 第62-66页 |
·对县域非遗的特色元素进行研究与传播 | 第62页 |
·推动创意设计,提升县域非物质文化的层次与附加值 | 第62-63页 |
·塑造县域核心非遗项目的品牌及发挥其效应 | 第63-64页 |
·创建县域特色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 | 第64页 |
·打造县域特色节庆平台,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 第64-66页 |
6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