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9页 |
·艾灸简介 | 第12-13页 |
·艾灸的物质基础 | 第13-14页 |
·艾灸的作用机制 | 第14-19页 |
·药性效应 | 第14-17页 |
·艾叶本身具有的药性 | 第14-15页 |
·艾灸后生成的艾灰、焦油的作用 | 第15页 |
·艾灸过程中燃烟的作用 | 第15-17页 |
·温热效应 | 第17-18页 |
·光辐射效应 | 第18页 |
·综合作用 | 第18-19页 |
·艾灸燃烟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自由基的形成 | 第19页 |
·体内自由基的种类 | 第19页 |
·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自由基的病理作用 | 第20-22页 |
·自由基的清除 | 第22页 |
·环境中存在的自由基对人体的影响 | 第22-23页 |
·艾灸燃烟自由基检测 | 第23-25页 |
·DPPH法 | 第23页 |
·ESR法 | 第23-25页 |
·艾灸燃烟自由基的再现研究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探索自由基对艾灸安全的影响 | 第27页 |
·探索艾灸燃烟自由基抗病毒的作用 | 第27页 |
·探索艾灸的温热效应和光辐射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艾灸燃烟自由基细胞毒性研究 | 第28页 |
·艾灸燃烟自由基抗病毒活性研究 | 第28页 |
·不同采集期艾叶烷烃成分及含量研究 | 第28-29页 |
第2章 艾灸燃烟自由基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29-38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供试细胞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自由基再现方法 | 第30页 |
·细胞培养接种 | 第30-31页 |
·L6、HepG2和A549细胞对酸碱性耐受程度的考察 | 第31页 |
·药品配制 | 第31页 |
·再现自由基体外细胞毒性测定 | 第31-32页 |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31页 |
·荧光染色法 | 第31-32页 |
·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L6、HepG2和A549对酸碱性的耐受程度考察 | 第32页 |
·MTT结果 | 第32-34页 |
·荧光染色结果 | 第34-36页 |
·PI单染细胞周期分析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艾叶燃烟自由基抗病毒作用研究 | 第38-46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供试动物、细胞、病毒 | 第39页 |
·供试细胞、病毒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自由基再现方法 | 第39页 |
·MDCK细胞培养接种 | 第39页 |
·不同酸碱性条件下对苯二酚对MDCK细胞毒性测定 | 第39页 |
·病毒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 第39-40页 |
·再现自由基对H3N2的灭活作用 | 第40-41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40页 |
·MTT法测定 | 第40页 |
·血凝实验法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5页 |
·病毒滴度 | 第41页 |
·不同酸碱性条件下对苯二酚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 第41-42页 |
·显微镜观察法结果 | 第42页 |
·MTT法结果 | 第42-44页 |
·血凝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4章 不同采集期艾叶烷烃种类和含量分析 | 第46-52页 |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试剂材料的准备和内标液配制 | 第47页 |
·样品中烷烃的提取 | 第47-48页 |
·GC-MS分析条件 | 第4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GC-MS结果 | 第48-50页 |
·艾叶中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分布 | 第50页 |
·正构烷烃与艾灸的关系 | 第50-51页 |
·艾叶最佳的采集时间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研究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