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瘤胃微生物区系 | 第11-12页 |
·瘤胃原虫 | 第11页 |
·瘤胃细菌 | 第11-12页 |
·瘤胃真菌 | 第12页 |
·瘤胃原虫与其它微生物种群间的关系 | 第12页 |
·瘤胃微生物的调控 | 第12-13页 |
·脲酶抑制剂 | 第13页 |
·离子载体 | 第13页 |
·活性酵母培养物 | 第13页 |
·茶皂素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茶皂素的概述 | 第13-14页 |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 第14页 |
·茶皂素的主要生物活性作用 | 第14-16页 |
·茶皂素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第16页 |
·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18页 |
·定量PCR技术 | 第16-17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 | 第17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指标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19-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动物与管理 | 第19-20页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瘤胃发酵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瘤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茶皂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第26-30页 |
·瘤胃微生物总DNA及扩增PCR产物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30页 |
·茶皂素对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0-34页 |
·讨论 | 第34-37页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pH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第35页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 第35页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 第35-36页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细菌、原虫区系的影响 | 第38-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瘤胃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PCR扩增 | 第39-40页 |
·DGGE电泳 | 第40-41页 |
·凝胶染色及凝胶成像 | 第41页 |
·DNA回收及克隆测序 | 第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奶牛瘤胃细菌16S rDNA扩增后PCR产物电泳图谱 | 第42页 |
·不同添加组的奶牛瘤胃细菌DGGE电泳图谱 | 第42-43页 |
·不同添加组对奶牛细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添加组对奶牛瘤胃细菌区系相似性指数的影响 | 第44页 |
·奶牛瘤胃细菌DNA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奶牛瘤胃原虫18S rDNA扩增后PCR产物电泳图谱 | 第45-46页 |
·不同添加组的奶牛瘤胃原虫DGGE电泳图谱 | 第46页 |
·不同添加组对奶牛瘤胃原虫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添加组间对奶牛瘤胃原虫相似性指数的影响 | 第47页 |
·奶牛瘤胃原虫DNA序列比较及进化树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茶皂素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第50-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试验动物与管理 | 第50页 |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茶皂素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 第51页 |
·茶皂素对产奶量和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第51-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页 |
·创新点 | 第57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