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概述 | 第11-17页 |
·SO_2和NO_X的危害及排放现状 | 第11-14页 |
·我国SO_2和NO_X的控制政策 | 第14-15页 |
·传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简介 | 第15-17页 |
·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O_3协同强电离法脱硫脱硝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24-48页 |
·强电离放电物理特性 | 第24-25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脱硫脱硝的微观机理 | 第25-34页 |
·脱硫脱硝基本过程 | 第25-26页 |
·自由基和活性粒子的生成 | 第26-30页 |
·NO、SO_2的脱除路径 | 第30-34页 |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4-36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3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模型求解方法 | 第35-36页 |
·模型的计算和反应机理分析 | 第36-46页 |
·活性粒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36-42页 |
·气体组成对活性粒子的影响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脱硫脱硝试验系统 | 第48-58页 |
·试验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48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脱硫脱硝试验系统 | 第48-49页 |
·试验系统的操作流程 | 第49-51页 |
·试验装置 | 第51-55页 |
·强电离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 | 第51-52页 |
·臭氧发生器 | 第52-53页 |
·等离子体电源 | 第53页 |
·烟气加热系统 | 第53-54页 |
·烟气加湿系统 | 第54-55页 |
·试验仪器和试验气体 | 第55-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O_3协同强电离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 第58-74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单独脱硫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含氧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含水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放电频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加电电压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SO_2初始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单独脱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含氧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含水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放电频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加电电压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脱硫脱硝产物分析 | 第68-72页 |
·色谱条件与标准曲线 | 第68-71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脱硫副产物分析 | 第71-72页 |
·O_3协同强电离放电脱硝副产物分析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总结 | 第74-75页 |
·课题创新点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