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相关文献研究 | 第8-13页 |
(一)有关失地农民的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三、调查地点和相关概念介绍 | 第13-14页 |
(一)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13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5-20页 |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一)1949-1952年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15页 |
(二)1953-1955年的农民土地合作经营 | 第15-16页 |
(三)1955-1978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阶段 | 第16页 |
(四)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确立 | 第16页 |
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践与争议 | 第16-18页 |
(一)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确 | 第17页 |
(二)农民缺乏对土地政策的认识,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 第17页 |
(三)强行流转土地,侵害农民利益 | 第17-18页 |
三、西南民族地区征地纠纷的特征 | 第18-20页 |
(一)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的自身特点 | 第18页 |
(二)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不一致性与冲突 | 第18-19页 |
(三)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差距较大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寨老在苗族社会的地位变迁 | 第20-23页 |
一、苗族的传统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一)鼓社制:基于血缘关系的组织 | 第20页 |
(二)议榔组织:基于地缘关系的组织 | 第20-21页 |
(三)寨老制:习惯法的“长老” | 第21页 |
二、三大组织结构的变迁 | 第21-23页 |
(一)血缘关系与姻亲关系仍占主导地位 | 第21-22页 |
(二)议榔组织的弱化与寨老制的转变 | 第22-23页 |
第四章 一个村寨的遗留史:寨老的角色转换 | 第23-27页 |
一、M寨的社会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一)血缘共同体的理想建寨模式 | 第23页 |
(二)寨老化身为组长 | 第23-24页 |
(三)相对民主的群众议会制 | 第24页 |
二、M寨的土地使用情况 | 第24-27页 |
(一)生产承包制后,M寨的土地分配 | 第24-25页 |
(二)危房改造形成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 | 第25-27页 |
第五章 “和谐”征地三部曲 | 第27-34页 |
一、地方政府与村长VS寨老与寨民 | 第27-29页 |
(一)村委会与地方政府的联合 | 第27-28页 |
(二)寨民对土地价值的衡量 | 第28页 |
(三)寨老沉默的抵抗 | 第28-29页 |
二、地方政府与村长VS寨民 | 第29-30页 |
(一)寨老的卸任 | 第29页 |
(二)以村长领头的协调小组的行动策略 | 第29-30页 |
(三)建立在多边血缘亲属关系网上的反抗形式 | 第30页 |
三、地方政府、村长和寨老VS寨民 | 第30-34页 |
(一)农村基层组织向组延伸:组管委 | 第30-31页 |
(二)寨老选举风波 | 第31-32页 |
(三)寨老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导致寨民反抗的失败 | 第32-3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