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特征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露天矿形变监测现状 | 第11-14页 |
| ·功能分区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技术路线设计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露天矿采区数字高程模型的创建 | 第17-33页 |
| ·区域与自然环境概况 | 第17-20页 |
| ·矿区简介 | 第17-18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 ·露天矿采区数字高程模型的创建 | 第20-31页 |
|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的方法 | 第20-21页 |
| ·不规则三角网TIN的基本概念及TIN建模中的约束条件 | 第21-22页 |
| ·露天矿采区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22-29页 |
| ·露天矿数字高程模型的评价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露天矿采区地形特征分析 | 第33-49页 |
| ·露天矿采区功能分区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33-35页 |
| ·露天矿采区功能分区的原则 | 第33页 |
| ·露天矿采区功能分区的目的 | 第33-34页 |
| ·露天矿采区功能分区结果 | 第34-35页 |
| ·露天矿采区地形特征分析 | 第35-48页 |
| ·露天矿采区总体地形特征分析 | 第35-44页 |
| ·不同功能区划下的地形特征分析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形变监测功能分区方法研究 | 第49-59页 |
| ·露天矿地表形变类型和特点 | 第49-50页 |
| ·露天矿开采和地表形变 | 第49页 |
| ·地表形变的分类及特点 | 第49-50页 |
| ·地表形变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特点 | 第50页 |
| ·露天矿形变监测技术及特点 | 第50-53页 |
| ·测量机器人技术 | 第51页 |
| ·GPS技术 | 第51-52页 |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第52页 |
| ·遥感监测技术 | 第52页 |
| ·GB-InSAR监测技术 | 第52-53页 |
| ·地学传感器 | 第53页 |
| ·形变监测功能分区特征分析 | 第53-57页 |
| ·功能分区监测方法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