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基于核磁共振的冬小麦灌浆及玉米种子萌发过程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8页
     ·小麦灌浆过程研究进展第14-17页
     ·种子萌发过程研究概况第17-18页
   ·植株水分变化和种子萌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核磁共振技术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应用第21-30页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第21页
   ·核磁共振技术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应用第21-27页
     ·种子萌发研究第22-23页
     ·植物根系成像研究第23-24页
     ·作物体内水分运移过程研究第24-25页
     ·籽粒灌浆成像研究第25-27页
   ·核磁共振技术在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27-28页
   ·本章总结与展望第28-30页
第三章 核磁共振T2弛豫特性与水分的关系第30-36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试验设计第30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0-31页
     ·检测方案第31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4页
     ·核磁共振T2弛豫谱信号峰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第32页
     ·T2弛豫谱幅值与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第32-34页
   ·讨论第34-35页
   ·结论第35-36页
第四章 小麦灌浆过程的水分变化第36-44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试验设计第3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6页
     ·麦穗不同组成部分的鲜重及干重的测量第36-37页
     ·核磁共振检测方案第37页
     ·图像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麦穗干重和水分含量的变化第37-39页
     ·麦穗的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第39-40页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相态水分的变化第40-41页
   ·讨论第41-43页
   ·结论第43-44页
第五章 小麦植株水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第44-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试验设计第44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4-45页
     ·核磁共振检测方案第45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小麦灌浆期间旗叶、倒二叶水分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小麦灌浆期间麦穗水分含量的变化第46-48页
     ·土壤水分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8页
   ·讨论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第六章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水分变化第51-59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第51-52页
     ·玉米种子样品制备第52页
     ·核磁共振检测方案第52-53页
     ·图像及数据处理方法第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横断面成像第53-55页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冠状面成像第55-56页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吸水率的变化第56-57页
   ·讨论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附录第69-72页
 附录A 试验仪器第69-70页
 附录B 冬小麦灌浆过程水分检测第70-71页
 附录C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检测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玉米叶绿素、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测研究
下一篇:黄土塬区农田不同地膜覆盖度下的土壤水热特征及春玉米对补水灌溉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