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城市大气重金属的干湿沉降 | 第17-19页 |
·农田土壤和路面灰尘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19-21页 |
·蔬菜及作物的重金属污染 | 第21页 |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重金属判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2-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5-3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5页 |
·研究区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区农业概况 | 第26-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采样点描述 | 第28-29页 |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29-32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3页 |
·质量控制和保证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上海市大气沉降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4-48页 |
·上海市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PM_(10)和PM_(2.5)的危害 | 第34页 |
·上海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影响PM_(10)和PM_(2.5)的气象因素 | 第36-38页 |
·大气沉降中颗粒态重金属的通量变化 | 第38-42页 |
·通量计算方法 | 第38页 |
·颗粒态重金属沉降通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38-39页 |
·颗粒态重金属沉降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9-42页 |
·上海大气气团后向轨迹模拟 | 第42-46页 |
·大气后向轨迹模拟结果 | 第42-43页 |
·大气沉降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土壤、灰尘、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评价 | 第48-72页 |
·土壤、灰尘的理化性质 | 第48页 |
·土壤、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第48-56页 |
·土壤、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第48-51页 |
·国内外土壤、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比较 | 第51-56页 |
·土壤、灰尘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56-61页 |
·评价方法 | 第56-58页 |
·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第61-67页 |
·杭白菜、青菜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第61-64页 |
·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 第64-65页 |
·国内外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比较 | 第65-67页 |
·蔬菜食用健康风险评价 | 第67-70页 |
·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土壤、灰尘及蔬菜中重金属的源解析 | 第72-86页 |
·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主成份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5-78页 |
·同位素示踪法 | 第78-85页 |
·铅同位素示踪方法机理 | 第78-79页 |
·判源结果与讨论 | 第79-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蔬菜重金属污染来源贡献模型的构建 | 第86-93页 |
·重金属在大气-土壤-蔬菜系统中的循环 | 第86页 |
·蔬菜重金属污染来源贡献模型 | 第86-88页 |
·Voutsa模型 | 第87页 |
·蔬菜重金属污染贡献模型的构建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92页 |
·降水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90页 |
·降尘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5页 |
·特色与创新点 | 第9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5页 |
附录 | 第115-116页 |
后记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