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美学思想与巫术文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24页 |
| ·1978-1989:研究的正常化 | 第11-16页 |
| ·1990-1999:研究的深入化 | 第16-20页 |
| ·2000-至今:研究的碎片化 | 第20-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2 缘起 | 第26-35页 |
| ·巫术时代:文明的曙光 | 第28-30页 |
| ·青铜时代:华夏文明的开始 | 第30-32页 |
| ·轴心时代:理性化的开始 | 第32-35页 |
| 3 巫术与审美的发生 | 第35-55页 |
| ·巫术的界定 | 第35-42页 |
| ·巫术与宗教 | 第35-38页 |
| ·功利主义 | 第38-40页 |
| ·泛灵论 | 第40-42页 |
| ·先秦巫术文化的流变 | 第42-49页 |
| ·登高通神:巫术的开始 | 第43-45页 |
| ·绝地天通:巫术的政治化 | 第45-47页 |
| ·羊人为美:巫术与审美的发生 | 第47-49页 |
| ·周公制礼:巫术理性化的开始 | 第49-55页 |
| ·唯德是辅:周公制礼的意义 | 第50-53页 |
| ·吾从周:儒家与巫术 | 第53-55页 |
| 4 先秦儒家美学思想之流变 | 第55-78页 |
| ·礼乐文化:先秦儒家美学的基点 | 第56-63页 |
| ·舞乐降神:礼乐的初始义 | 第57-59页 |
| ·礼乐皆仁:孔子的礼乐思想 | 第59-60页 |
| ·礼乐之分:孔子之后的礼乐思想 | 第60-63页 |
| ·诗以言志:先秦儒家之文艺美学观 | 第63-70页 |
| ·诗言志:文艺与巫术 | 第64-66页 |
| ·兴于诗:孔子之文艺观 | 第66-68页 |
| ·孟、荀之文艺观 | 第68-70页 |
| ·惟士为能: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实质 | 第70-78页 |
| ·士巫同途:作为巫师的继承者的士 | 第71-73页 |
| ·德之本义:卡里斯马的人文化 | 第73-75页 |
| ·亲亲仁也:仁之实质 | 第75-78页 |
| 5 先秦儒家的思维方式及其成因 | 第78-97页 |
| ·天道人道:先秦儒家之时代环境变化 | 第79-84页 |
| ·礼仪之分:孔子的时代环境 | 第79-81页 |
| ·合纵连横:孟子之时代环境 | 第81-82页 |
| ·天人相分:荀子之时代环境 | 第82-84页 |
| ·实用理性:先秦儒家之思维方式 | 第84-91页 |
| ·实用理性与巫术 | 第86-87页 |
| ·士志于道:儒家的人格理想 | 第87-89页 |
| ·祭神如神在:神圣性的缺失 | 第89-91页 |
| ·地利人和:实用理性之成因 | 第91-97页 |
|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92-94页 |
| ·组织生产关系 | 第94-97页 |
| 结语:正视儒家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