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9-13页 |
·病例来源 | 第9页 |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 第10-11页 |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脱落标准 | 第13页 |
·退出标准 | 第13页 |
·终止标准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基础治疗 | 第14页 |
·中药试验组 | 第14页 |
·西药对照组 | 第14页 |
·疗程 | 第14-15页 |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一般情况 | 第15页 |
·疗效指标 | 第15页 |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15-16页 |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页 |
·安全评价标准 | 第16-17页 |
·统计方法 | 第1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7-26页 |
·病例入选与完成情况 | 第17-18页 |
·基线比较 | 第18-20页 |
·观察结果 | 第20-25页 |
·三才降糖粉剂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才降糖粉剂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三次降糖粉剂对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 第23页 |
·三才降糖粉剂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23-25页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 | 第25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40页 |
·消渴病内热致消理论认识 | 第26-29页 |
·三才粉剂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2页 |
·三才降糖粉剂与降糖的关系 | 第32-33页 |
·三才降糖粉剂与炎症因子(CRP、TNF-α、IL-6)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三才降糖粉剂与内皮损伤标志物(ET-1、vWF)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三才降糖粉剂与氧化应激(MDA、S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临床应用前景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附件 | 第50-58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50-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件2: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