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油田大26区块精细油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流程 | 第9页 |
·关键技术 | 第9-10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9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4页 |
·盆地构造演化 | 第13页 |
·构造与沉积的关系 | 第13-14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4-17页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储层特征 | 第14-16页 |
·流体特征 | 第16-17页 |
·油藏温度和压力 | 第17页 |
·油藏类型 | 第17页 |
·原油储量 | 第17页 |
·大安北开发历程 | 第17-19页 |
·开发历程 | 第17-18页 |
·目前开采现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地层对比 | 第19-28页 |
·地层层序及对比现状 | 第19页 |
·地层划分原则与方法 | 第19-20页 |
·地层划分原则 | 第20页 |
·地层划分方法 | 第20页 |
·地层划分 | 第20-27页 |
·研究流程 | 第21页 |
·地层对比方案 | 第21-26页 |
·与原方案对比 | 第26页 |
·储层细分结果 | 第26-27页 |
·地层对比认识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沉积分析 | 第28-37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8-31页 |
·取芯井岩芯描述 | 第28-29页 |
·主要微相特征 | 第29-31页 |
·测井相标定 | 第31-32页 |
·电相特征 | 第31页 |
·测井曲线垂向序列 | 第31页 |
·测井相标定 | 第31-32页 |
·剖面相特征 | 第32-33页 |
·萨尔图、葡萄花油层剖面相特征 | 第32-33页 |
·高台子、扶杨油层剖面相特征 | 第33页 |
·黑帝庙油层剖面相特征 | 第33页 |
·微相模式及沉积演化分析 | 第33-35页 |
·扶杨油层 | 第33-34页 |
·高台子油层 | 第34页 |
·葡萄花油层 | 第34页 |
·萨尔图油层 | 第34页 |
·黑帝庙油层 | 第34-35页 |
·沉积微相与产能关系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测井分析 | 第37-40页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37页 |
·电测解释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岩性模型 | 第37-38页 |
·物性模型 | 第38页 |
·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38页 |
·油层模型 | 第38页 |
·测井解释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40页 |
·储层属性特征 | 第40-43页 |
·物性特征 | 第40-41页 |
·含油性特征 | 第41-43页 |
第六章 有利目标评价 | 第43-46页 |
·扶杨油层有利目标评价 | 第43-44页 |
·高台子油层有利目标评价 | 第44页 |
·萨尔图、葡萄花油层有利目标评价 | 第44页 |
·认识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表 | 第50-52页 |
论文摘要 | 第5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