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渊源 | 第11-17页 |
·我国受贿罪的立法沿革 | 第11-13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出台的背景 | 第13-14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价值 | 第14-17页 |
·完善了刑事处罚制度,凸显了法制进步 | 第14-15页 |
·符合国际受贿罪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 第17-25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问题 | 第17-19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方式 | 第19-21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问题 | 第21-24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概述 | 第21页 |
·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范围分析 | 第21-23页 |
·其他国家立法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相关认定 | 第23-24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 第24-25页 |
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犯问题 | 第25-29页 |
·认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共犯" | 第25-29页 |
·认定犯罪过程中共犯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共犯特征 | 第26-29页 |
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的界限 | 第29-31页 |
5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完善 | 第31-45页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 第31-36页 |
·影响力交易罪的行为方式 | 第31-33页 |
·影响力交易罪指导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 | 第33-36页 |
·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的完善建议 | 第36-41页 |
·明确"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 | 第37-38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应扩大至"外国的公职人员和国际机构组织成员" | 第38-39页 |
·扩大"近亲属"的范围 | 第39-40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应该包括单位 | 第40-41页 |
·准确界定"不正当利益" | 第41-43页 |
·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不正当利益"的立法规定 | 第41-42页 |
·在我国如何界定"不正当利益"的范围 | 第42-43页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可能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免罪符"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