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研究--以广州南沙大涌社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11-19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4-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 流动人口 | 第19页 |
二、 流动人口聚居区 | 第19-20页 |
三、 社区服务 | 第20-22页 |
四、 社区服务体系 | 第22页 |
五、 社区中介组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23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的评价方式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评价方式 | 第25-30页 |
一、 基于绩效评估指标的评价方式 | 第25-27页 |
二、 基于居民满意度评估的评价方式 | 第27-28页 |
三、 多元体系评价方式 | 第28页 |
四、 评价及启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的评价框架 | 第30-33页 |
一、 社区基础服务 | 第30页 |
二、 社区服务机构及队伍 | 第30页 |
三、 弱势群体扶持 | 第30-31页 |
四、 居民社区融合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广州市南沙大涌社区服务现状 | 第33-46页 |
第一节 社区服务背景 | 第33-35页 |
一、 面积人口与发展环境 | 第33页 |
二、 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 第33-35页 |
第二节 社区服务情况 | 第35-39页 |
一、 街道层面所提供的社区服务 | 第35-37页 |
二、 社区层面所提供的社区服务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社区服务评价 | 第39-46页 |
第五章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的问题成因 | 第46-52页 |
第一节 体制内运作显现弊端 | 第46-48页 |
一、 传统体制伴随挑战而强化 | 第46页 |
二、 政府部门管理者各自为政 | 第46-47页 |
三、 社区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社会化协同举步维艰 | 第48-50页 |
一、 供给主体难以多元 | 第48页 |
二、 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 第48-49页 |
三、 社区融合任重道远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专业化服务亟待强化 | 第50-52页 |
一、 服务对象内容局限性大 | 第50页 |
二、 专业服务水平相当低下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的对策研究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实践经验借鉴 | 第52-57页 |
一、 国内经验 | 第52-53页 |
二、 国外经验 | 第53-56页 |
三、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服务可借鉴的经验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一、 完善社区建设,增加服务供给 | 第57-58页 |
二、 加强民主自治,促进公众参与 | 第58-59页 |
三、 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多元主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1-63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61-62页 |
一、 流动人口社区服务模式亟待健全 | 第61页 |
二、 流动人口社区服务需要与时俱进 | 第61页 |
三、 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应该多元供给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2-63页 |
一、 个案选择问题 | 第62页 |
二、 定量分析问题 | 第62页 |
三、 理论深度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取得的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