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政府“协同机制”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四)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政府协同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研究不足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整体性治理 | 第17-21页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概述 | 第17-19页 |
(二) 整体型政府的缘起 | 第19-20页 |
(三) 整体型政府内涵 | 第20-21页 |
二、政府协同机制理论 | 第21页 |
三、北部湾经济区界定 | 第21-22页 |
四、整体性治理与区域政府合作的契机 | 第22-23页 |
第二章北部湾经济区府际间协同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一、北部湾经济区政府间协同机制现状 | 第23-24页 |
(一) 建构了北部湾政府合作协调机构 | 第23页 |
(二) 建立政府合作共享信息平台 | 第23页 |
(三) 构建了北部湾经济区投融资平台 | 第23-24页 |
(四) 深化北部湾经济区内政府公共管理间合作 | 第24页 |
二、北部湾经济区整体性政府协同机制面临的困境 | 第24-28页 |
(一) 北部湾经济区政府之间竞争的“囚徒”困境 | 第24页 |
(二) 整体性治理理念的缺失 | 第24-26页 |
(三) 北部湾府际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 | 第26-27页 |
(四) 信息技术的限制 | 第27-28页 |
三、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协同机制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28-30页 |
(一) 行政体制与政府间横向合作矛盾 | 第28页 |
(二) 现行财政体制的限制 | 第28页 |
(三) 信息不对称性对区域协同阻碍 | 第28页 |
(四) 经济水平落后与不平衡的客观阻碍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协同机制实践与启示 | 第30-34页 |
一、 珠三角区域的协同机制实践 | 第30-31页 |
(一) 构建了协调合作两大平台,推动政府合作常规化 | 第30页 |
(二) 建立了高层领导联席议会制度 | 第30页 |
(三) 落实了区域合作中的规章与规则 | 第30-31页 |
(四) 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政府协同局面 | 第31页 |
二、 日本大都市圈协同机制实践经验 | 第31-32页 |
(一) 动态的区域战略发展规划 | 第31页 |
(二) 成立 NGO 协调组织 | 第31页 |
(三) 完善的区域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三、 国内外协同机制启示 | 第32-34页 |
(一) 注重整体性的规划 | 第32页 |
(二) 构建多元化主体间的协同机制 | 第32页 |
(三) 完善区域立法协同机制 | 第32-33页 |
(四) 完善不同层次的协调性组织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议 | 第34-44页 |
一、 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整体性地方政府的合作思路 | 第34-36页 |
(一) 北部湾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的原则 | 第34-35页 |
(二) 北部湾经济区构建整体型政府合作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二、 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协同机制的整体性框架与模式 | 第36-38页 |
(一) 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协同机制的整体性框架 | 第36-37页 |
(二) 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协同机制运行范式 | 第37-38页 |
三、 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型地方政府协同机制建议 | 第38-44页 |
(一) 优化制度环境,完善跨区域协调机构 | 第38-40页 |
(二) 构建政府合作协同机制 | 第40-41页 |
(三) 构建政府间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41-42页 |
(四) 优化日常组织执行机制 | 第42页 |
(五) 优化区域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 第42-43页 |
(六) 改革区域利益分配机制 | 第43页 |
(七) 构建政府合作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读硕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