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土茯苓药材与市售品切面颜色性状和质量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本草考证 土茯苓颜色的问题 | 第11-16页 |
1 争论的由来 | 第11-14页 |
·梁代《本草经集注》最早的记载 | 第11-12页 |
·唐《本草拾遗》 | 第12页 |
·明《滇南本草》名字的由来和药用记载 | 第12-13页 |
·明《本草纲目》红白之分混乱的开始 | 第13-14页 |
2 本草小结 | 第14页 |
3 上一个自然基金所发现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土茯苓颜色性状的研究 | 第16-28页 |
1 实验器材与样品 | 第16-18页 |
·实验器材 | 第16页 |
·实验样品 | 第16-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18-19页 |
·样品图像信息采集 | 第19页 |
·数据校正 | 第19页 |
·数据提取 | 第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9-26页 |
·色偏校正结果 | 第19-20页 |
·样品颜色的的测量结果 | 第20-22页 |
·RGB颜色模式分析 | 第22-25页 |
·Lab色彩模式的分析 | 第25-26页 |
4 颜色分析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土茯苓基于UPLC-MS指纹图谱 | 第28-40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内标液的配制 | 第29页 |
·样品处理 | 第29页 |
·UPLC-mass色谱条件 | 第29页 |
·图谱表单提取与校正 | 第29-3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0-39页 |
·化合物指认 | 第30-35页 |
·向量型标准指纹图谱 | 第35-36页 |
·相似度分析 | 第36-39页 |
4 指纹图谱研究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40-54页 |
1 软件与数据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40页 |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数据降维 | 第4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52页 |
·颜色数据的分析 | 第42-45页 |
·化学成分数据的分析 | 第45-46页 |
·化学数据降维模型 | 第46-51页 |
·颜色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4 统计学分析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贵州产土茯苓一测多评方法的建立 | 第54-7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4页 |
2 HPLC分析方法建立 | 第54-65页 |
·色谱系统的选择和优化 | 第54-58页 |
·提取条件考察 | 第58-61页 |
·一测多评方法学考察 | 第61-65页 |
3 UPLC方法建立 | 第65-68页 |
·UPLC色谱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 第65-66页 |
·提取条件考察 | 第66页 |
·UPLC方法学考察 | 第66-68页 |
4 含量分析结果 | 第68-74页 |
·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 | 第68-71页 |
·一测多评法计算黄杞苷含量结果对比 | 第71-73页 |
·落新妇苷与黄杞苷含量间存在的相关性 | 第73-74页 |
5 一测多评方法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及下一步实验规划 | 第75-77页 |
1 本课题总结 | 第75页 |
2 创新点 | 第75页 |
3 下一步实验规划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综述 | 第79-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