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红线”约束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水资源短缺评判综述 | 第17-24页 |
·水资源短缺类型及分类标准 | 第17-19页 |
·水资源缺水类型 | 第17-18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类标准 | 第18-19页 |
·水资源短缺评价方法 | 第19-23页 |
·国际通行紧缺指标分析 | 第19页 |
·采用模糊模式识别分析 | 第19-22页 |
·灰靶评价模型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于未确知聚类的水资源短缺评判 | 第24-36页 |
·聚类算法概述 | 第24-27页 |
·K 均值算法 | 第25-26页 |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FCM) | 第26-27页 |
·未确知聚类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特征分类权重 | 第28页 |
·隶属度计算 | 第28-29页 |
·未确知聚类基本算法 | 第29-31页 |
·河南省水资源短缺状态评价 | 第31-34页 |
·河南省水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河南省水资源短缺分类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36-48页 |
·“三条红线”概述 | 第36-39页 |
·“三条红线”的内容 | 第37页 |
·“三条红线”指标的划定 | 第37-3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模型目标的确定 | 第39-40页 |
·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0-41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42-47页 |
·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实例研究 | 第48-62页 |
·区域水资源概况 | 第48-49页 |
·自然地理及气候环境 | 第48页 |
·社会经济 | 第48页 |
·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48-49页 |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模型目标与约束条件 | 第49-50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需水预测与可供水量预测 | 第51-53页 |
·模型的求解和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54-57页 |
·配水量分析 | 第57-58页 |
·缺水量分析 | 第58-59页 |
·目标值分析 | 第59-60页 |
·建议与对策 | 第60页 |
·节约用水控制超采 | 第60页 |
·合理配置加快水利建设 | 第60页 |
·其它水源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2页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