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复合系统供热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 ·地下水源热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太阳能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复合系统 | 第21-27页 |
| ·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热泵系统 | 第21-22页 |
| ·太阳能采暖系统 | 第22页 |
| ·系统的运行模式 | 第22-26页 |
| ·太阳能直接供暖模式 | 第23-24页 |
| ·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串联供暖模式 | 第24-25页 |
| ·太阳能水源热泵交替运行模式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 第27-39页 |
| ·太阳辐射的计算 | 第27-30页 |
| ·太阳辐射有关角度的计算 | 第27-29页 |
| ·太阳辐射的计算 | 第29-30页 |
|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 | 第30-33页 |
|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 第30-31页 |
|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 第31页 |
| ·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传热过程分析 | 第31-33页 |
| ·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的总热损失 | 第33页 |
| ·太阳能蓄热系统 | 第33-36页 |
| ·太阳能的蓄热方式 | 第33-34页 |
| ·蓄热水箱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 ·系统运行模式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 ·太阳能独立供热模式 | 第36页 |
| ·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串联供热模式 | 第36-37页 |
| ·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交替供暖模式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应用工程实例 | 第39-72页 |
| ·工程概况及设计要求 | 第39-41页 |
| ·建筑负荷计算 | 第41-45页 |
| ·室内设计温度的计算 | 第42页 |
| ·室外设计温度的确定 | 第42页 |
| ·围护结构耗热量: | 第42-43页 |
| ·冷风渗透热损失 | 第43-44页 |
| ·地面传热损失 | 第44-45页 |
| ·集热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 ·集热器选型 | 第45页 |
| ·集热器面积确定 | 第45页 |
| ·集热器的设计流量 | 第45-46页 |
| ·蓄热系统 | 第46页 |
| ·集热器保护措施 | 第46页 |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计 | 第46-5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6页 |
| ·系统需水量计算 | 第46-47页 |
| ·地下水热交换系统 | 第47-48页 |
| ·水源热泵机房设备系统设计 | 第48-50页 |
| ·室内末端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 ·控制系统 | 第51页 |
| ·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测试 | 第51-57页 |
| ·测试期间室外气象条件 | 第51页 |
| ·测试对象与范围 | 第51页 |
| ·检测项目 | 第51-52页 |
| ·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 ·采暖季检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53-56页 |
| ·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 ·复合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第57-71页 |
| ·太阳能直接供热模式 | 第61-64页 |
| ·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串联运行模式 | 第64-67页 |
| ·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泵交替运行模式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系统的经济性及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 第72-79页 |
| ·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72页 |
| ·系统环境效益评估 | 第72-74页 |
| ·工程实例比较 | 第74-77页 |
| ·初投资比较 | 第74页 |
| ·运行费用及环境影响对比 | 第74-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 结论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