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uent的铜闪速熔炼多场仿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铜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 第9页 |
| ·铜冶金熔炼工艺 | 第9-11页 |
| ·传统炼铜技术 | 第11页 |
| ·熔池熔炼技术 | 第11-13页 |
| ·诺兰达法熔炼技术 | 第11-12页 |
| ·澳斯麦特/艾萨法熔炼技术 | 第12页 |
| ·三菱法熔炼技术 | 第12页 |
| ·白银法和其他熔炼方法 | 第12-13页 |
| ·商用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13页 |
| ·数学模拟在铜闪速熔炼的应用 | 第13-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奥托昆普闪速熔炼 | 第16-23页 |
| ·奥托昆普闪速熔炼工艺 | 第16-17页 |
| ·奥托昆普闪速熔炼的机理模型 | 第17-19页 |
| ·二粒子模型反应机理 | 第17-19页 |
| ·单矿物氧化模型和分裂模型 | 第19页 |
| ·奥托昆普闪速炉炉体结构 | 第19-20页 |
| ·闪速炉反应塔 | 第19页 |
| ·闪速炉沉淀池 | 第19-20页 |
| ·闪速炉上升烟道 | 第20页 |
| ·中央喷射型精矿喷嘴的结构及其改进 | 第20-21页 |
| ·影响闪速熔炼的因素 | 第21-22页 |
| ·富氧浓度对闪速熔炼的影响 | 第21-22页 |
| ·精矿成分对闪速熔炼的影响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冶金过程模拟技术基本理论 | 第23-31页 |
| ·冶金传输过程的基本方程 | 第23-25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23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3-24页 |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4页 |
| ·化学组分方程 | 第24-25页 |
| ·状态方程 | 第25页 |
| ·湍流流动模型 | 第25-27页 |
| ·湍流输运系数模型 | 第25-27页 |
| ·湍流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27-28页 |
| ·多组分化学反应的流动方程 | 第27-28页 |
|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方法 | 第28页 |
| ·湍流燃烧辐射换热过程数值模拟 | 第28-30页 |
| ·辐射换热的基本方程描述 | 第29页 |
| ·燃烧辐射换热模拟的方法 | 第29-30页 |
| ·气固两相耦合及离散相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闪速熔炼过程仿真模型研究与建立 | 第31-46页 |
| ·闪速熔炼过程几何模型 | 第31-34页 |
| ·闪速炉几何尺寸 | 第31-32页 |
| ·网格划分 | 第32-34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4页 |
| ·闪速熔炼过程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 ·模型参数类型及设置 | 第35-42页 |
| ·各参数属性说明 | 第35-36页 |
| ·矿物热容的拟合 | 第36-38页 |
| ·精矿材料库编写 | 第38-40页 |
| ·气相组分参数输入 | 第40-41页 |
| ·颗粒属性的输入 | 第41-42页 |
| ·Fluent 二次开发 | 第42-43页 |
| ·闪速熔炼组分计算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闪速熔炼过程多场仿真与分析 | 第46-59页 |
| ·颗粒在流场中的行为 | 第46-51页 |
| ·颗粒存留时间 | 第46页 |
| ·颗粒速度场分析 | 第46-47页 |
| ·闪速熔炼颗粒的分布 | 第47-51页 |
| ·闪速熔炼炉温度场 | 第51-53页 |
| ·闪速熔炼炉气相物质分布 | 第53-55页 |
| ·0_2 浓度场分析 | 第53-54页 |
| ·S0_2 浓度场分析 | 第54页 |
| ·H_20 和C0_2 浓度场分析 | 第54-55页 |
| ·闪速炉速度场的分析与讨论 | 第55-56页 |
| ·颗粒氧化情况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