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1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国外经典理论回顾 | 第13-15页 |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13页 |
·库兹涅茨法则 | 第13-14页 |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 | 第14-15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关系研究 | 第16页 |
·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决定因素研究 | 第16页 |
·发展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吸纳能力的政策研究 | 第16-17页 |
·文献评价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基于产业水平多样性的就业吸纳能力的理论分析 | 第19-35页 |
·就业吸纳能力 | 第19-20页 |
·弹性 | 第19页 |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 第19-20页 |
·产业水平多样性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产业多样性概念的演化 | 第20-21页 |
·产业水平分工与产业垂直分工的区分 | 第21-22页 |
·产业水平多样性与就业 | 第22-24页 |
·产业多样性是一个分工的过程 | 第22页 |
·分工与就业的累积循环链 | 第22-23页 |
·产业水平多样性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 第23-24页 |
·产业水平多样性与就业吸纳的超边际分析 | 第24-35页 |
·超边际分析理论的假定 | 第24-25页 |
·3×2 结构的角点信息 | 第25-29页 |
·3×3 结构的角点信息 | 第29-32页 |
·3×2 结构与 3×3 结构的比较静态分析 | 第32-33页 |
·模型解释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 第35-43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 | 第35-36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分布 | 第36-4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 第36-3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分布状况 | 第39-40页 |
·我国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情况 | 第40-43页 |
·我国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极不均匀 | 第40-41页 |
·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制约了产业多样性的提高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基于产业水平多样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 第43-51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43页 |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 第43-44页 |
·产业多样性的测度 | 第44-47页 |
·产业多样性测度的主要方法 | 第44-45页 |
·产业多样性的测度结果 | 第45-47页 |
·计量检验 | 第47-49页 |
·单位根 ADF 检验 | 第47-48页 |
·Johansen 协整检 | 第48-49页 |
·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 第49-51页 |
·计量结果 | 第49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