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裂化MIP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催化裂化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催化裂化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0页 |
| ·国内催化裂化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我国降烯烃催化裂化工艺的技术进展 | 第11-13页 |
| ·灵活多效催化裂化工艺 | 第12页 |
|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 | 第12页 |
| ·多产液化气和柴油的MGD工艺 | 第12-13页 |
| ·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 | 第13页 |
|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FDFCC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15页 |
| ·TSRFCC三集总模型 | 第15-16页 |
| ·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动力学模型 | 第16页 |
| ·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MIP工艺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33页 |
| ·MIP工艺概况 | 第19页 |
| ·MIP工艺技术特点 | 第19-21页 |
| ·MIP-CGP工艺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 ·MIP工艺影响因素及操作偶联性 | 第22-25页 |
| ·剂油比的影响 | 第22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二反区催化剂藏量的影响 | 第23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第24页 |
| ·MIP工艺操作的偶联性 | 第24-25页 |
| ·MIP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32页 |
| ·建立MIP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方法 | 第25页 |
|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指导原则 | 第25-26页 |
| ·模型集总的划分 | 第26-27页 |
| ·反应网络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模型方程式的推导 | 第28-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估算 | 第33-47页 |
| ·MIP工艺装置实测数据 | 第33-35页 |
| ·动力学参数估算思路 | 第35-36页 |
| ·操作平台的选择 | 第36-37页 |
| ·算法的确定 | 第37-38页 |
| ·遗传算法 | 第38-40页 |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38页 |
| ·遗传算法的优势 | 第38页 |
| ·遗传算法在本模型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 ·MIP工艺八集总子反应网络 | 第40-42页 |
| ·MIP工艺十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7-60页 |
| ·模型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47-48页 |
| ·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8-50页 |
| ·反应速率常数 | 第48-49页 |
| ·反应活化能 | 第49-50页 |
| ·模型的验证计算 | 第50-52页 |
| ·模型的预测计算 | 第52-58页 |
| ·剂油比 | 第53-54页 |
| ·反应温度 | 第54-56页 |
| ·反区藏量 | 第56-58页 |
| ·MIP操作参数的优化选择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