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论文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部分 陶弘景生平介绍及《辅行诀》内容简介及流传第15-16页
 1. 陶弘景生平第15页
 2. 《辅行诀》内容简介及流传第15-16页
第二部分 《辅行诀》的理论内核分析第16-23页
 1. 《辅行诀》全书的理论核心第16-17页
 2. 《辅行诀》药物分类特点和规律第17-18页
 3. 大小补泻汤组方原理第18-20页
 4. 救逆方组方原理第20-22页
 5. 救劳损病方组方原理第22-23页
第三部分 《伤寒论》六经体系的构建第23-39页
 1.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之义第23-26页
 2.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异同第26-27页
 3. 《辅行诀》外感天行病二旦、四神方组方原理第27-33页
 4. 《辅行诀》外感辨治体系与《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差异第33-34页
 5. 《伤寒论》六经病病理特点探讨第34-39页
第四部分 以《辅行诀》组方法度分析《伤寒论》基本方剂第39-61页
 1. “升阳之方”第39-41页
 2.“扶阴之方”第41-43页
 3.“宜发之方”第43-45页
 4. 升阳宣发方第45页
 5. “收重之方”第45-46页
 6.“清滋之方”第46页
 7.“温渗之方”第46页
 8.“辛咸除滞”方第46-49页
 9.“酣除除逆”方第49-50页
 10. 益火之方第50页
 11. 湾肾之方第50-51页
 12.“辛酸化甘”方第51页
 13. 咸酸海肺方第51-52页
 14. 咸以补心方第52页
 15. 咸以润燥方第52-53页
 16. 酸辛泻肝方第53页
 17. 泻心之方第53-54页
 18.“咸甘除燥”方第54-56页
 19.“辛苦除痞”方第56-58页
 20.“苦咸润燥”之方第58页
 21. 补肝湾心方第58-59页
 22. 泻脾之方第59页
 23. 调和营卫之方第59-60页
 24. 杂疗之方第60-61页
第五部分 统计与分析第61-69页
 1. 《伤寒论》方加减体例及仲景用药规律分析第61-64页
 2. 《伤寒论》药物的五行互含属性分析第64-69页
第六部分 讨论与分析第69-72页
 1. 《辅行诀》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影响第69-70页
 2. 《辅行诀》组方理论与现今组方理论的差异第70-72页
第七部分 结论第72-73页
文献综述第73-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第81-82页
附件第82-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研究
下一篇:云南红豆杉、黄龙尾和芜菁还阳参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