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论文框架图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 第18-20页 |
·在中国发展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概述 | 第22-36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概念 | 第22-24页 |
·概念的内容 | 第22页 |
·以往对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认识 | 第22-23页 |
·新时代的认识:各种功能有机组合 | 第23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区别于其它概念的特征 | 第23-24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第24-31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发展历史 | 第24-29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出现的原因 | 第29-31页 |
·铁路客站功能的演化 | 第31-32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基本特征 | 第32-34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分类 | 第34-35页 |
·城市中的位置决定枢纽的类型 | 第34页 |
·功能整合特点决定枢纽的类型 | 第34-35页 |
·轨道交通影响枢纽的类型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探讨 | 第36-51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特点 | 第36-41页 |
·与其周边的城市空间联系紧密 | 第36-40页 |
·客运站自身空间形态的改变 | 第40-41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1-44页 |
·空间组织立体化 | 第41-42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 | 第42-44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内部空间形态 | 第44-48页 |
·客站空间模式的演变 | 第44页 |
·内部空间组合模式的新趋势 | 第44-46页 |
·设计手法的新发展 | 第46-48页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新型空间特征 | 第48-50页 |
·均质化的核心空间 | 第48页 |
·直接的换乘空间 | 第48-49页 |
·一体化的候车空间 | 第49页 |
·衍生的新功能空间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研究对策与调查分析 | 第51-66页 |
·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现状 | 第51页 |
·上海虹桥枢纽空间形态研究 | 第51-58页 |
·前期准备 | 第51-55页 |
·现场观察 | 第55-56页 |
·上海虹桥站使用主体情况调查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页 |
·北京南站空间形态研究 | 第58-65页 |
·前期准备 | 第59-60页 |
·现场观察 | 第60-61页 |
·北京南站使用主体情况调查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特点 | 第65-66页 |
·空间形态的变化 | 第65页 |
·自身空间形态的设计特点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评价与展望 | 第66-70页 |
·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评价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70页 |
·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 第67页 |
·发展轨道交通枢纽对生态城市形成的必要性 | 第67-68页 |
·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形态对发展生态城市的促进性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书籍 | 第71-72页 |
文章 | 第72-73页 |
网络资料 | 第73-74页 |
附录一 换乘环境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74-75页 |
附录二 上海虹桥站换乘空间旅客调查问卷(旅客) | 第75-77页 |
附录三 成都东站换乘空间旅客调查问卷(旅客) | 第77-79页 |
附录四 北京南站换乘空间旅客调查问卷(旅客) | 第79-81页 |
附录五 换乘空间导向功能专家权重打分问卷 | 第81-82页 |
附录六 新建大型铁路客站换乘空间导向功能使用情况管理者调查问卷 | 第82-84页 |
附录七 大型铁路客站候车空间调查问卷(设计人员)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