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实用意义 | 第18-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汽车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30-33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30-3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3页 |
本章注释 | 第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二章 汽车产业集群概述 | 第38-52页 |
·汽车产业的基本概念 | 第38-46页 |
·汽车与汽车产业 | 第38-39页 |
·汽车的分类 | 第39-40页 |
·汽车产业的特征 | 第40-45页 |
·汽车产业的分类 | 第45-4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 第46-48页 |
·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产业区与企业群 | 第46-47页 |
·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 第47-48页 |
·课题研究前的几点说明 | 第48-50页 |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48页 |
·几点假设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因分析 | 第52-77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资本环境 | 第53-58页 |
·产业资本对于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53-54页 |
·产业资本的来源分析 | 第54-57页 |
·汽车集群的资本要素禀赋平台的构建 | 第57-58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社会化资本 | 第58-67页 |
·社会资本内涵、特点及作用 | 第59-62页 |
·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构成 | 第62-63页 |
·我国汽车集群社会资本的现状 | 第63-6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平台的构建 | 第66-67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文化环境 | 第67-74页 |
·关于产业文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汽车产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68-72页 |
·我国汽车产业文化平台构建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本章注释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 | 第77-10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平台 | 第77-86页 |
·汽车产业的技术特性分析 | 第77-79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 | 第79-84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平台的构建 | 第84-8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物流体系 | 第86-97页 |
·汽车产业物流体系的作用 | 第87-88页 |
·供应链运作系统与汽车集群的成因性分析 | 第88-93页 |
·以供应链管理来整合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分析 | 第93-94页 |
·中国汽车产业物流运作的现状与缺陷分析 | 第94-95页 |
·汽车产业集群物流平台的构建 | 第95-97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 | 第97-103页 |
·汽车产业内部网络化特点与作用解析 | 第97-101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本章注释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106-132页 |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 第106-108页 |
·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 第106-107页 |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 第107-108页 |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108-120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三维模型的分析 | 第109-120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 第120-125页 |
·推动因素一:产业发展的自发性 | 第120-123页 |
·推动因素二:国家政策的规划性 | 第123-124页 |
·推动因素三:FDI 的推动性 | 第124-125页 |
·汽车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的功能 | 第125-130页 |
·汽车产业集群网络结点 | 第125-127页 |
·汽车产业集群各网络结点的功能 | 第127-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页 |
本章注释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汽车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 第132-150页 |
·产业集群定量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132-135页 |
·反映地区产业专业性的经济指标 | 第132-133页 |
·产业集群定量界定的三维分析方法 | 第133-134页 |
·产业地区集中度法 | 第134页 |
·产业集群指数 | 第134-135页 |
·其它方法 | 第135页 |
·我国汽车产业积聚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 第135-141页 |
·样本介绍与计算说明 | 第136页 |
·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136-141页 |
·汽车产业积聚程度与工业增长的关系 | 第141-147页 |
·汽车产业积聚程度与工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3-146页 |
·增长积聚弹性分析 | 第146-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本章注释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0页 |
第七章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150-178页 |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机理分析 | 第150-158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经济性效应分析 | 第151-154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竞合效应分析 | 第154-15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 | 第156-157页 |
·汽车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机制 | 第157-158页 |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58-16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造的原则 | 第159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模型 | 第159-161页 |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层)的评价 | 第161-164页 |
·基于AHP 原理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64-167页 |
·AHP 计算方法的介绍 | 第164-166页 |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66-167页 |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AHP 模糊评价实证分析 | 第167-176页 |
·模糊评价的计算步骤 | 第167-169页 |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评价 | 第169-171页 |
·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 | 第171-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页 |
本章注释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78页 |
第八章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现状分析 | 第178-205页 |
·全球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 第178-185页 |
·世界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178-184页 |
·世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第184-185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 第185-190页 |
·长三角汽车产业积聚区 | 第186-187页 |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聚区 | 第187-188页 |
·环渤海汽车产业集聚区 | 第188页 |
·东北汽车产业积聚区 | 第188-189页 |
·华中汽车产业积聚区 | 第189-190页 |
·西南汽车产业积聚区 | 第190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190-196页 |
·基于生产主体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1-193页 |
·基于地域分布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3-194页 |
·基于投资主体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4页 |
·基于产业规模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4页 |
·基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4-196页 |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非集群特征 | 第196页 |
·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探讨 | 第196-203页 |
·汽车产业价值链全球化重构 | 第197页 |
·集群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 | 第197-198页 |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 | 第198-199页 |
·汽车产业集群刚性的超越 | 第199-201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产业开放度的互动关系 | 第201-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页 |
本章注释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5页 |
第九章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与政策变量 | 第205-234页 |
·基于SWOT 分析框架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变量 | 第205-218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SWOT 分析 | 第205-208页 |
·战略选择与政策变量 | 第208-213页 |
·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213-218页 |
·基于集群品牌视角的政策建议 | 第218-223页 |
·汽车集群品牌的定义 | 第219-220页 |
·集群品牌的形成与辐射效应 | 第220-221页 |
·汽车集群品牌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221-223页 |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的政策建议 | 第223-231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诠述 | 第223-224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特征表现 | 第224-226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识别 | 第226-229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229-231页 |
本章小结 | 第231页 |
本章注释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34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34-237页 |
·研究工作的回顾与结论 | 第234-235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235-237页 |
附录一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模糊评价调查问卷 | 第237-243页 |
附录二 汽车产业、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的LQ 系数 | 第243-244页 |
附录三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 第244-245页 |
附录四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汽车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 第245-246页 |
附录五 2004 年中国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 | 第246-247页 |
附录六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7-248页 |
致谢 | 第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