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燃炉炉内高温燃烧喷钙脱硫的试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1 国外脱硫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 1.1.2 中国的硫污染及治理情况 | 第10-11页 |
| 1.1.3 美国和我国情况的比较 | 第11页 |
| §1.2 脱硫技术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2.1 燃烧前脱硫 | 第11-12页 |
| 1.2.2 燃烧后脱硫 | 第12-13页 |
| 1.2.3 燃烧中脱硫 | 第13页 |
| §1.3 层燃炉炉内脱硫技术 | 第13-16页 |
| §1.4 国内喷钙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气力输送系统设计研究 | 第19-35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气力输送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 §2.3 粉粒体理论与试验 | 第21-23页 |
| 2.3.1 散粒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21-22页 |
| 2.3.2 常用喷射粉体的粒径筛分试验 | 第22-23页 |
| §2.4 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 | 第23-29页 |
| §2.5 文丘利管混合器 | 第29-33页 |
| 2.5.1 混合器的作用 | 第29页 |
| 2.5.2 文丘里管混合器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2.5.3 文丘里管混合器的设计 | 第30-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螺旋输粉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 第35-53页 |
| §3.1 引言 | 第35页 |
| §3.2 普通螺旋输送机 | 第35-38页 |
| 3.2.1 螺旋给粉机分类 | 第35页 |
| 3.2.2 普通螺旋输粉机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 3.2.3 水平螺旋输粉机基本参数确定 | 第36-38页 |
| §3.3 螺旋给粉机试验研究 | 第38-43页 |
| 3.3.1 螺旋给粉机给粉量标定试验 | 第38-40页 |
| 3.3.2 单项自由射流空气动力场冷态试验 | 第40-43页 |
| §3.4 料仓搭桥问题解决方案 | 第43-50页 |
| 3.4.1 料仓内物料流动过程 | 第43-44页 |
| 3.4.2 料仓结拱的形式 | 第44页 |
| 3.4.3 结拱原因及影响因素 | 第44-47页 |
| 3.4.4 预防和解决搭桥的措施 | 第47-50页 |
| §3.5 料仓料位控制方案 | 第50-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上引式流态化输粉系统研究 | 第53-65页 |
| §4.1 引言 | 第53页 |
| §4.2 流态化的基本原理 | 第53-55页 |
| §4.3 流态化输粉的特点 | 第55页 |
| §4.4 流态化输粉装置基本参数确定 | 第55-58页 |
| §4.5 气固流态化输送各阶段特性分析 | 第58-61页 |
| 4.5.1 气固流态化界限划分 | 第58-59页 |
| 4.5.2 流态化各阶段的过渡准则计算 | 第59-61页 |
| §4.6 流化装置分析对比 | 第61-64页 |
| 4.6.1 上引式流态化装置 | 第61-63页 |
| 4.6.2 下引式高浓度流态化喷粉装置 | 第63页 |
| 4.6.3 两种装置的优缺点比较 | 第63-6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炉内喷钙脱硫工业性试验研究 | 第65-83页 |
| §5.1 引言 | 第65页 |
| §5.2 基础理论 | 第65-68页 |
| 5.2.1 层燃炉炉内燃烧的过程及喷钙位置选择 | 第65-66页 |
| 5.2.2 两段脱硫技术 | 第66-67页 |
| 5.2.3 脱硫率和固硫率 | 第67-68页 |
| §5.3 0.5t/h链条炉的试验研究 | 第68-72页 |
| 5.3.1 试验装置及煤种分析 | 第68-69页 |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5.4 4t/h链条炉的试验研究 | 第72-75页 |
| 5.4.1 烟气成分动态在线监测 | 第72-74页 |
| 5.4.2 硫平衡计算 | 第74-75页 |
| §5.5 10t/h链条炉的试验研究 | 第75-81页 |
| 5.5.1 试验概述 | 第75-76页 |
| 5.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8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