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中的仓央嘉措情歌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内容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仓央嘉措情歌的接受过程 | 第15-24页 |
·接受过程分析 | 第15-19页 |
·情歌版本 | 第15-16页 |
·接受过程 | 第16-18页 |
·媒体机缘 | 第18-19页 |
·接受嬗变的原因 | 第19-24页 |
·双重人格的多重解读性 | 第19-21页 |
·政教人士的政策干预 | 第21-22页 |
·民间读者的诗性解读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仓央嘉措情歌的文本特色 | 第24-34页 |
·文本张力与仓央嘉措情歌 | 第24-25页 |
·语言张力 | 第25-28页 |
·召唤张力 | 第28-29页 |
·美学留白张力 | 第29-34页 |
第三章 仓央嘉措情歌与读者的阅读期待 | 第34-45页 |
·爱情主题与读者期待视野 | 第34-38页 |
·爱情主题的永恒性 | 第34-36页 |
·爱情主题对佛教禁欲主义的违逆 | 第36-37页 |
·情歌符合读者对爱情的期待 | 第37-38页 |
·自由主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 第38-42页 |
·自由主题的永恒性 | 第38-40页 |
·自由主题对六世达赖身份的违逆 | 第40页 |
·自由主题对民间读者自由追求期待视野的满足 | 第40-42页 |
·阅读语境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 第42-45页 |
·政治语境的显性影响 | 第42-43页 |
·文化语境的隐性影响 | 第43-44页 |
·媒体语境的爆炸式影响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A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