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可预见性规则的演进及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一) 可预见性规则的演进 | 第10-13页 |
(二) 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二、可预见性规则适用的标准 | 第16-24页 |
(一) 预见主体 | 第16-17页 |
(二) 预见时间 | 第17-18页 |
(三) 预见内容 | 第18-20页 |
(四) 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 | 第20-23页 |
(五) 判断可预见性规则的标准 | 第23-24页 |
三、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中的五个特殊问题 | 第24-33页 |
(一) 可预见性规则适用范围与合同范围外的损失 | 第24-25页 |
(二) 可预见性规则与违约方的主观心态 | 第25-27页 |
(三) 可预见性规则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制 | 第27-28页 |
(四) 可预见性规则与精神损害赔偿 | 第28-31页 |
(五) 可预见性规则与合同类型 | 第31-33页 |
四、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 第33-36页 |
(一)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之不足 | 第33-34页 |
(二)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之完善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