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问题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制造业结构理论 | 第12-14页 |
·国内制造业结构研究的四个阶段 | 第14-16页 |
·对制造业及其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中国制造业演进过程及影响要素分析 | 第20-30页 |
·制造业相关概念及分类标准 | 第20-22页 |
·制造业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制造业分类标准 | 第21-22页 |
·中国制造业演进过程 | 第22-25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制造业演进过程 | 第22-23页 |
·体制过渡期制造业演进过程 | 第23-24页 |
·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造业演进过程 | 第24-25页 |
·制造业结构变动影响要素分析 | 第25-28页 |
·政府发展战略因素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6页 |
·供给要素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6-27页 |
·需求要素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7页 |
·国际分工格局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变动特征实证分析 | 第30-46页 |
·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变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0-37页 |
·变量选取 | 第30-32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32页 |
·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变动分析 | 第32-37页 |
·地区制造业部门的专业化分析 | 第37-41页 |
·区位商值及专业化系数 | 第37-38页 |
·中国制造业的区位商值分析 | 第38-41页 |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特征 | 第41-45页 |
·制造业规模总量增速快但质量偏低 | 第41页 |
·重化工业占主导且要素投入过多 | 第41-43页 |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效明显但信息化水平低 | 第43页 |
·区域发展不平衡且结构趋同化 | 第43-44页 |
·国际竞争力提高但创新力薄弱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 第46-56页 |
·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变动特征 | 第46-48页 |
·轻工业优先发展并带动重化工业迅猛发展 | 第46-47页 |
·制造业结构变动规律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 | 第47-48页 |
·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变动特征 | 第48-52页 |
·政策引导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 | 第48页 |
·制造业 R&D 投入多且强度高 | 第48-50页 |
·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制成品比重大 | 第50-52页 |
·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2-54页 |
·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断提高制造业运行质量 | 第52页 |
·制造业合理布局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52-53页 |
·把握全球市场着重培养制造业的创新力 | 第53-54页 |
·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区域发展平衡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 第56-63页 |
·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 第56-58页 |
·优化政府管理模式,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 | 第56-57页 |
·整合制造业资源,协调区域发展 | 第57页 |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要素投入效率 | 第57-58页 |
·依靠创新力推进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第58-60页 |
·增强企业创新力,健全法律体系 | 第58-59页 |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融合,建设创新型制造业集群 | 第59-60页 |
·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 | 第60页 |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 第60-62页 |
·完善户籍制度,优化劳动力要素的合理配置 | 第60-61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企业发展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