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解读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1章 “旅者”心中的“母性之美” | 第13-21页 |
·东方女性的品德阐释 | 第13-17页 |
·勤劳而节俭 | 第14-15页 |
·柔顺而固执 | 第15页 |
·坚韧而耐活 | 第15-17页 |
·“爱”与“被爱”的双重演绎 | 第17-18页 |
·“追慕者”的“母爱寄托” | 第17-18页 |
·“幸运儿”的“言者不知” | 第18页 |
·“思乡”与“恋母”的合二为一 | 第18-21页 |
·躁动与安详:“游子思乡”的双重寄托 | 第18-19页 |
·“大地之爱”:“恋母情结”的美学联想 | 第19-21页 |
第2章 “返乡者”笔下的“陋室自画” | 第21-32页 |
·国民劣根的自我剖析 | 第21-25页 |
·尊严的缺失 | 第22-23页 |
·真诚的沦丧 | 第23页 |
·奴性的传承 | 第23-25页 |
·“红色历史”的性别叙述 | 第25-29页 |
·人物的选取:符号体系之外的“尤物” | 第25-26页 |
·视角的选取:愚者的冷眼旁观 | 第26-27页 |
·立场的选取:性别叙述的自我隐匿 | 第27-29页 |
·民族品德的理想重构 | 第29-32页 |
·人性的回归与意识形态的退场 | 第29-30页 |
·和谐文化的触碰与残缺之美的保留 | 第30-32页 |
第3章 “天国使者”心中的“和谐东方” | 第32-39页 |
·维和之源:“儒生心性”与“游牧天使”的完美契合 | 第32-34页 |
·维和之路:双重罪恶下的双重救赎 | 第34-36页 |
·维和之终:“和谐东方,善行天下”的最终构想 | 第36-39页 |
第4章 :“变与不变”东方文化的自我诠释 | 第39-43页 |
·“女诫”还是“女权” | 第39-40页 |
·“人道”还是“道家” | 第40-41页 |
·“现代”还是“传统”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的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