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黄酮类化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第12-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 第13-15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机制 | 第15-17页 |
·细胞膜层面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17-25页 |
·药物对细菌细胞膜的损伤 | 第18-20页 |
·磷脂模拟生物膜的人工脂质体模型 | 第20-21页 |
·脂质体组成和分类 | 第20页 |
·脂质体在模拟生物膜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药物作用脂质体的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拉曼光谱法 | 第22-23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3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3-24页 |
·核磁共振方法(NMR) | 第24页 |
·X射线衍射法 | 第24-25页 |
·原子力显微镜法(AFM) | 第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供试样品 | 第27页 |
·供试磷脂的结构式 | 第27-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 第30页 |
·黄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30-31页 |
·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31-32页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32页 |
·DPPC/DP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32-33页 |
·DPPE/DP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33-34页 |
·DM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34-35页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67页 |
·黄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宏观抑菌效果评价 | 第35-39页 |
·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第35页 |
·大肠杆菌细胞的胞内蛋白渗漏实验 | 第35-37页 |
·大肠杆菌细胞的透射电镜实验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宏观抑菌效果评价 | 第39-4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3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胞内蛋白渗漏实验 | 第39-4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透射电镜实验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DPPC/DP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42-49页 |
·DPPC/DPPG脂质体粒径的测定 | 第42-44页 |
·黄酮和DPPC/DPPG脂质体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谱 | 第44-49页 |
·小结 | 第49页 |
·DPPE/DP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49-60页 |
·DPPE/DPPG脂质体粒径的测定 | 第49-52页 |
·黄酮和DPPE/DPPG脂质体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谱研究 | 第52-57页 |
·黄酮和DPPE/DPPG脂质体相互作用的DSC研究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DMPG脂质体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60-67页 |
·DMPG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分析 | 第60-61页 |
·黄酮和DMPG脂质体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61-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71页 |
·黄酮宏观抑菌效果的评价 | 第67-68页 |
·DPPC/DPPG脂质体的适用性评价 | 第68页 |
·DPPE/DPPG脂质体的适用性评价 | 第68-69页 |
·DMPG脂质体的适用性评价 | 第69-7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