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病毒载体系统 | 第13-14页 |
| ·非病毒载体系统 | 第14-15页 |
| ·碳酸钙的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 ·纳米碳酸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纳米碳酸钙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碳酸钙颗粒表面修饰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纳米碳酸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纳米碳酸钙用于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纳米碳酸钙用于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 ·纳米碳酸钙载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展望 | 第21-22页 |
| ·p53 抑癌基因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碳酸钙颗粒的制备、改性及性能表征 | 第25-37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 ·三种碳酸钙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改性修饰 | 第27-30页 |
| ·三种 CaCO3微球的制备 | 第27-30页 |
| ·三种碳酸钙微球的表面修饰 | 第30页 |
| ·碳酸钙颗粒的材料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 ·碳酸钙颗粒不同 pH 值下降解实验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碳酸钙微球的表征结果 | 第31-34页 |
| ·碳酸钙微球在不同 pH 值下的降解实验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载体与重组质粒基因复合 | 第37-43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主要试剂配方 | 第38页 |
| ·载体-重组质粒基因复合 | 第38-41页 |
| ·质粒 pEGFP-C1-p53 的转化、小量制备和鉴定 | 第38-4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39页 |
| ·质粒 pEGFP-C1-p53 的转化 | 第39页 |
| ·质粒小量制备 | 第39-40页 |
| ·重组质粒 pEGFP-C1-p53 的鉴定 | 第40页 |
| ·质粒 pEGFP-C1-p53 和 pEGFP-C1 的大量抽提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 | 第43-57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45页 |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配方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 ·细胞培养技术及体外转染实验 | 第45-47页 |
| ·碳酸钙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 | 第47页 |
| ·CaCO3-PEI-pEGFP-C1 转染细胞荧光观察 | 第47-48页 |
| ·碳酸钙颗粒体外杀伤效果的检测 | 第48页 |
| ·凋亡细胞染色实验:Hoechst 33342 染色 | 第48页 |
| ·MTT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页 |
| ·动物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 ·裸鼠 Hep3B 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治疗 | 第48-49页 |
| ·HE 染色 | 第49页 |
|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49-50页 |
| ·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50-56页 |
| ·碳酸钙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 | 第50页 |
| ·体外转染的荧光观察 | 第50-51页 |
| ·碳酸钙颗粒体外杀伤效果的检测 | 第51-54页 |
| ·凋亡细胞染色实验:Hoechst 33342 染色 | 第52页 |
| ·MTT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54页 |
| ·SCa-PEI-pEGFP-C1-p53 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 第54页 |
| ·SCa-PEI-pEGFP-C1-p53 抑癌效果的病理分析 | 第54-56页 |
| ·HE 染色 | 第54-55页 |
| ·TUNEL 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