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研究--以上海航天某研究院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引言第13-18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4页
 二、研究背景第14-18页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第18-26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8-19页
  一、研究意义第18-19页
  二、研究目的第19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第19-20页
  一、相关概念解读与文献梳理第19页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第19-20页
  三、特征分析与问题对策第2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一、问卷调查法第20页
  二、访谈调查法第20-21页
  三、文献法第21页
 第四节 调查过程第21-26页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第21页
  二、问卷调查过程第21-24页
  三、访谈调查过程第24-26页
第二章 概念解读与文献综述第26-42页
 第一节 概念解读第26-35页
  一、航天科研人员第26-30页
  二、入职适应第30-32页
  三、入职学习第32-35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35-42页
  一、对于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第35-37页
  二、对于入职适应的相关研究第37-39页
  三、对于入职学习的相关研究第39-42页
第三章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的调查与分析(上)第42-62页
 第一节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42-50页
  一、调查数据呈现第42-49页
  二、基本信息概括第49-50页
 第二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的现状调查第50-62页
  一、调查数据呈现第50-60页
  二、调查结果分析汇总第60-62页
第四章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的调查与分析(下)第62-85页
 第一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学习的现状调查第62-71页
  一、调查数据呈现第62-69页
  二、调查结果分析汇总第69-71页
 第二节 若干维度与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的相关性分析第71-85页
  一、性别与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第71-77页
  二、学历与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第77-80页
  三、入职年限与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第80-85页
第五章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的特征分析与问题总结第85-96页
 第一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的特征第85-89页
  一、入职适应过程的阶段性第85-86页
  二、入职适应内容的多元化第86-88页
  三、入职适应方式的多样性第88-89页
 第二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第89-91页
  一、个人因素第89-90页
  二、他人因素第90页
  三、社会因素第90-91页
 第三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面临的问题第91-96页
  一、入职适应面临的问题第91-93页
  二、入职适应面临问题的根源第93-96页
第六章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学习的特征分析与问题总结第96-105页
 第一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学习的特征第96-99页
  一、入职学习内容的多元化第96-97页
  二、入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第97-99页
 第二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学习面临的问题第99-102页
  一、入职学习面临的问题第99-100页
  二、入职学习面临问题的根源第100-102页
 第三节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与入职学习的相关性探讨第102-105页
  一、入职适应与入职学习的关联性第103-104页
  二、入职适应与入职学习的差异性第104-105页
第七章 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的优化策略第105-114页
 第一节 基于“航天科研人员”视角的优化策略第105-109页
  一、对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前的建议第105-107页
  二、对航天科研人员入职后的建议第107-109页
 第二节 基于“企业管理者”视角的优化策略第109-114页
  一、科学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第109-110页
  二、优化航天科研人员的培训体系第110-111页
  三、针对其他方面的建议第111-114页
第八章 对论文研究的反思第114-117页
 一、对研究内容的反思第114-115页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第115页
 三、对研究结果的反思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附录1—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预访谈提纲第121-122页
附录2—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调查问卷第122-127页
附录3—航天科研人员入职适应及其学习访谈提纲第127-129页
后记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利用类型对浙江天童地区小流域氮磷输出的影响及自然湿地净化能力研究
下一篇: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及其在海洋疏浚工程船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