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形态学论文

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超微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研究(综述)第13-27页
 摘要第13页
 1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形成原因第13-14页
 2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第14-19页
   ·休眠包囊的表层结构第14-15页
   ·休眠包囊的线粒体和核器的结构特征第15-17页
   ·休眠包囊的自噬现象的研究第17-19页
 3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第19-20页
 4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研究意义第20-21页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生物学意义第20页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的分类学意义第20-21页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在环境评价中的意义第21页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在疾病控制中的意义第21页
 5 原生动物休眠包囊研究的展望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二章 双轴虫营养细胞的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第27-57页
 摘要第27页
 前言第27-2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34页
   ·材料第28-29页
     ·材料采集第28页
     ·纤毛虫培养第28-29页
   ·实验仪器和试剂配制第29-31页
     ·实验仪器第29页
     ·试剂配制第29-31页
   ·实验方法第31-34页
     ·扫描电镜制样方法第31-33页
     ·透射电镜制样方法第33-34页
 2 实验结果第34-37页
   ·营养期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第34-35页
   ·营养期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35-37页
     ·双轴虫口区和表膜第35页
     ·线粒体的结构和分布第35-36页
     ·大核和小核的形态和结构第36页
     ·高尔基体的结构第36页
     ·食物泡的结构第36页
     ·黏液泡的形态和结构第36-37页
     ·共生菌和色素颗粒第37页
 3 讨论第37-40页
   ·伪红色双轴虫纤毛器和体表黏液泡的分布特征第37页
   ·伪红色双轴虫细胞核的结构特点第37-38页
   ·伪红色双轴虫细胞器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第38-39页
   ·黏液泡的形成过程和可能作用第39页
   ·共生菌和色素颗粒的特征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图版说明第43-45页
 图版第45-57页
第三章 伪红色双轴虫包囊时期的细胞结构第57-93页
 摘要第57页
 前言第57-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8-64页
   ·材料第58页
     ·材料采集第58页
     ·纤毛虫包囊的获取第58页
   ·实验仪器和试剂配制第58-61页
     ·实验仪器第58-59页
     ·试剂配制第59-61页
   ·实验方法第61-64页
     ·扫描电镜制样方法第61-62页
     ·透射电镜制样方法第62-64页
 2 实验结果第64-66页
   ·包囊时期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4页
   ·包囊时期的透射电镜观察第64-66页
     ·包囊壁的结构第64页
     ·线粒体的结构和分布第64-65页
     ·大核和小核的形态和结构第65页
     ·黏液泡的形态和结构第65页
     ·自噬泡的形态和结构第65-66页
     ·色素颗粒和共生菌第66页
     ·其他结构第66页
 3 讨论第66-69页
   ·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包囊的类型及结构特点第66-67页
   ·包囊细胞的细胞核结构特点第67页
   ·休眠细胞中线粒体、黏液泡的结构特征和可能作用第67-68页
   ·休眠细胞自噬泡的消化作用第68页
   ·休眠细胞中其他胞质结构的可能作用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图版说明第71-74页
 图版第74-93页
附录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浦东东滩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区与自然退化区的水鸟群落动态变化
下一篇:上海及周边地区淡水介形类(甲壳动物亚门,介形纲)分类及菊星介属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