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中国的出、入境旅游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 第9页 |
| ·北京、上海、广州的国际枢纽机场建设 | 第9页 |
| ·多城市相继推出“72 小时过境免签”优惠政策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 ·旅游流理论 | 第11页 |
| ·旅游流的特征 | 第11页 |
| ·旅游流空间结构模型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预计创新、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15-16页 |
| ·预计创新 | 第15页 |
| ·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第16-2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 ·城市功能与城市旅游功能 | 第16页 |
| ·国际城市与国际旅游城市 | 第16-18页 |
| ·交通枢纽与旅游枢纽 | 第18-19页 |
| ·国际城市的旅游枢纽功能 | 第19-21页 |
| ·文献回顾 | 第21-25页 |
| ·国际城市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交通枢纽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旅游枢纽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研究评述 | 第25页 |
| ·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功能评价的关键问题确定 | 第25-28页 |
| ·明确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基于研究对象的旅游枢纽功能的内涵 | 第26页 |
| ·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功能系统目标 | 第26-28页 |
| 第3章 国际城市建设旅游枢纽的成功经验 | 第28-34页 |
| ·德国法兰克福——“空铁联运” | 第28-32页 |
| ·“空铁联运”基础设施 | 第28-30页 |
| ·“零米支线飞行”服务 | 第30-31页 |
| ·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的理由 | 第31-32页 |
| ·新加坡——优质服务、优惠政策 | 第32-34页 |
| ·世界最佳机场 | 第32-33页 |
| ·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33-34页 |
| 第4章 国际旅游城市枢纽功能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4-47页 |
| ·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枢纽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1页 |
| ·集散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 ·换乘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 ·管理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枢纽功能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1-47页 |
| ·指标体系结构 | 第41页 |
| ·选取典型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 第41-44页 |
| ·评价指标的阐释 | 第44-47页 |
| 第5章 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枢纽功能评价——以北京、上海对比研究为例 | 第47-75页 |
| ·国际旅游城市样本选择与样本数据获取 | 第47-53页 |
| ·样本选择依据 | 第47页 |
| ·样本数据获取 | 第47-53页 |
| ·北京、上海旅游枢纽功能的数据计算 | 第53-63页 |
| ·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3-59页 |
| ·样本城市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59-60页 |
| ·城市旅游枢纽功能综合得分 | 第60-63页 |
| ·北京、上海旅游枢纽功能得分结果分析 | 第63-75页 |
| ·聚集扩散功能得分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 ·中转换乘功能得分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 ·管理服务功能得分对比分析 | 第70-75页 |
| 第6章 研究主要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75-79页 |
| ·提高北京旅游枢纽功能的建议与对策 | 第75-77页 |
| ·优化北京与国外城市之间的连接度 | 第75页 |
| ·加强北京各交通枢纽之间换乘的便捷度 | 第75-76页 |
| ·深化北京与周边及国内主要城市的旅游合作 | 第76-77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附录 | 第82-93页 |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