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综述一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9页 |
·中医文献相关记载 | 第9页 |
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辨证论治 | 第9-10页 |
·病因 | 第9页 |
·病机 | 第9-10页 |
·治则 | 第10页 |
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面的认识 | 第10-13页 |
·中药治疗 | 第10-11页 |
·针灸治疗 | 第11-12页 |
·推拿牵引治疗 | 第12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2页 |
·综合治疗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5-23页 |
1 颈椎的结构与生物力学基础 | 第15页 |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发病机理 | 第15-16页 |
·生物性炎症化学因素 | 第15页 |
·炎性物质 | 第15页 |
·炎细胞 | 第15页 |
·神经机械压迫机制 | 第15-16页 |
·自身免疫机制 | 第16页 |
·神经根粘连 | 第16页 |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第16页 |
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检查 | 第16-17页 |
5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6 鉴别诊断 | 第17页 |
7 西医治疗 | 第17-19页 |
·保守治疗 | 第17-18页 |
·手术治疗 | 第18-19页 |
8 颈椎病评定相关量表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根据颈椎病分型设计评定量表 | 第19页 |
·根据颈椎病的症状设计量表 | 第19页 |
·其他颈椎病临床评定量表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综述三 颈椎病患者健康、心理教育的发展 | 第23-27页 |
1 颈椎病健康教育内容 | 第23页 |
·睡姿 | 第23页 |
·工作时间与姿势 | 第23页 |
·保暖与功能锻炼 | 第23页 |
·吸烟及咽喉部炎症 | 第23页 |
·饮食指导 | 第23页 |
2 颈椎病心理指导 | 第23-24页 |
·加强患者心理指导 | 第23-24页 |
·对患者家属的指导 | 第24页 |
3 研究区域和对象 | 第24页 |
·医院 | 第24页 |
·社区 | 第24页 |
·学校 | 第24页 |
4 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前言 | 第27-29页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9-32页 |
·临床资料 | 第29-31页 |
·病例来源 | 第29页 |
·一般资料 | 第29页 |
·基线比较 | 第29-31页 |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1-32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2页 |
·病例终止、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随机化处理 | 第32页 |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治疗组 | 第32-33页 |
·对照组 | 第33页 |
·治疗时间 | 第33页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33-34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33页 |
·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观察指标 | 第33页 |
·疼痛程度评分 | 第33-34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4页 |
·疾病疗效评价 | 第34页 |
·疗效计算标准 | 第34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治疗2周前后两组症状及体征的积分比较 | 第35-41页 |
·治疗2周前后两组症状及体征的总积分比较 | 第41-43页 |
·治疗2周后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43-44页 |
·治疗2周后两组社会心理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 第44-45页 |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分析 | 第45-47页 |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分析 | 第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颈椎病颗粒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第47-48页 |
·临床疗效与症状分析 | 第48-49页 |
·预防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