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方案设计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 ·油田注水开发现状 | 第7-10页 |
| ·油田注水开发概述 | 第7-8页 |
| ·注水过程的地质分析 | 第8-9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开发现状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韩渠-张天渠油区地质概况 | 第11-30页 |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1-12页 |
| ·油区地质概况 | 第11页 |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1-12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地质特征 | 第12-24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地层划分简况 | 第12页 |
| ·油田构造及圈闭特征 | 第12-14页 |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14-17页 |
| ·储层特征及其评价 | 第17-24页 |
| ·油藏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 | 第24-30页 |
| ·油藏内流体性质 | 第24-26页 |
| ·油藏润湿性特征 | 第26-27页 |
| ·油藏类型 | 第27-28页 |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30-56页 |
| ·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 | 第30-32页 |
| ·油层非均质性 | 第30-31页 |
| ·油层渗透率和产能系数 | 第31-32页 |
|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的生产动态特征 | 第32-33页 |
| ·注采层位的对应分析 | 第32页 |
| ·受效井的特征 | 第32-33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开发效果 | 第33-49页 |
| ·注水状况 | 第33页 |
| ·地层压力 | 第33-35页 |
| ·产量递减分析 | 第35-42页 |
| ·含水变化情况 | 第42页 |
| ·注水见效特征 | 第42-49页 |
| ·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 | 第49页 |
| ·采收率的计算 | 第49-53页 |
| ·目前采收率的预测 | 第49-53页 |
| ·采收率标定 | 第53页 |
| ·可采储量 | 第53-54页 |
| ·注水效果及合理性分析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第56-65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调整的目的 | 第56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调整的原则 | 第56-58页 |
| ·层系调整 | 第56-57页 |
| ·井网调整 | 第57页 |
| ·注采系统的平面调整 | 第57页 |
| ·注采层位的纵向调整 | 第57-58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调整的依据 | 第58-61页 |
| ·储层沉积相分布 | 第58-59页 |
| ·储层构造特征 | 第59页 |
| ·剩余油分布 | 第59-61页 |
| ·注水压力及配产配注方式 | 第61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调整方案部署 | 第61-63页 |
| ·调整方案部署原则 | 第61页 |
| ·注采井网调整结果 | 第61-63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指标预测 | 第63-64页 |
| ·水驱控制程度 | 第63页 |
| ·水驱采收率 | 第63-64页 |
| ·韩渠-张天渠油区注水开发方案实施要求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