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直流换相失败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STATCOM的国外发展应用 | 第13-14页 |
| ·STATCOM的国内发展应用 | 第14-15页 |
| ·STATCOM技术应用范围及评价 | 第15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2 直流输电换相失败理论 | 第17-35页 |
|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 ·换相失败的定义 | 第18页 |
| ·换相失败的机理分析 | 第18-20页 |
| ·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 | 第20-25页 |
| ·换相电压波动 | 第20-21页 |
| ·直流电流增大 | 第21-22页 |
| ·换相电抗增大 | 第22页 |
| ·越前触发角减小 | 第22-23页 |
| ·系统脉冲异常 | 第23页 |
| ·晶闸管误导通 | 第23页 |
| ·弱交流系统 | 第23-24页 |
| ·多馈入交互因子过大 | 第24-25页 |
| ·预防换相失败的措施 | 第25-27页 |
| ·设计合理的主回路参数 | 第25页 |
| ·减小多馈入交互因子 | 第25-26页 |
| ·控制系统中增加换相失败预防功能 | 第26页 |
| ·使用新型直流输电技术 | 第26页 |
| ·采用无功补偿设备 | 第26-27页 |
| ·换相失败的动作判据 | 第27-28页 |
| ·华东地区换相失败统计分析 | 第28-32页 |
| ·换相失败的原因统计 | 第29页 |
| ·换相失败前交流电压最低跌落幅度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 ·交流电压跌落数据统计 | 第30-31页 |
| ·故障持续时间统计 | 第31页 |
| ·换相失败次数统计 | 第31-32页 |
| ·换相失败故障仿真 | 第32-35页 |
| 3 直流输电系统无功补偿 | 第35-47页 |
| ·直流输电系统无功补偿原则 | 第35-36页 |
| ·直流输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 | 第36-37页 |
|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 | 第37-40页 |
|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 第37-38页 |
|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 第38-40页 |
| ·动态无功补偿设备比较 | 第40-47页 |
| ·SVC与STATCOM的输出特性比较 | 第40-42页 |
| ·SVC与STATCOM的提高输电系统稳定性的比较 | 第42-44页 |
| ·SVC与STATCOM的响应时间比较 | 第44页 |
| ·SVC与STATCOM的损耗比较 | 第44-45页 |
| ·SVC与STATCOM的谐波特性比较 | 第45页 |
| ·SVC与STATCOM的谐振特性比较 | 第45-47页 |
| 4 STATCOM技术方案 | 第47-69页 |
| ·STATCOM需求分析原则 | 第47页 |
| ·直流输电系统具体无功容量配置 | 第47-48页 |
| ·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48-49页 |
| ·STATCOM性能指标 | 第49-50页 |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9-50页 |
| ·基值系统 | 第50页 |
| ·等效模型 | 第50-56页 |
| ·STATCOM单相换流器等效电路 | 第51-53页 |
| ·三角形接法结构的STATCOM等效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 ·主设备参数设计与计算 | 第56-61页 |
| ·连接电抗器 | 第56-59页 |
| ·换流链的链节数 | 第59-61页 |
| ·直流侧电容器 | 第61页 |
| ·STATCOM控制策略及控制方法 | 第61-69页 |
| ·无功电流控制与分相校正 | 第61-65页 |
| ·系统级控制策略 | 第65-69页 |
| ·母线电压控制策略 | 第65-67页 |
| ·低电压控制策略 | 第67页 |
| ·不对称故障控制策略 | 第67-69页 |
| 5 仿真分析 | 第69-75页 |
| ·STATCOM在系统不同电压跌落范围下的作用 | 第69-72页 |
| ·STATCOM在系统电压跌落范围在[0,0.05)pu | 第69-70页 |
| ·STATCOM在系统电压跌落范围在[0.05,0.09)pu | 第70页 |
| ·STATCOM在系统电压跌落范围在[0.09,0.6)pu | 第70-71页 |
| ·STATCOM在系统电压跌落范围大于等于0.6pu | 第71-72页 |
| ·STATCOM对典型直流换相失败情况的应用 | 第72-7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作者简历 | 第81-8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