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协同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页 |
·研究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空区系统稳定性研究 | 第12-14页 |
·顶板协同性研究 | 第14-15页 |
·采空区矿柱协同稳定研究 | 第15-17页 |
·空区顶板-矿柱系统协同作用问题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矿岩力学试验 | 第19-25页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地层 | 第19-20页 |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矿体围岩及夹石 | 第21页 |
·矿床地质 | 第21页 |
·卡房Ⅰ-9矿群开采现状 | 第21-23页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21-22页 |
·采空区稳定性现状 | 第22-23页 |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 | 第23-24页 |
·矿岩试件的选取 | 第23页 |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23-24页 |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顶板-矿柱系统协同作用破坏机理分析 | 第25-38页 |
·顶板破坏模式及机理 | 第25-27页 |
·采场顶板岩层破坏模式 | 第25-26页 |
·采场顶板破坏机理 | 第26-27页 |
·矿柱破坏形式力学分析 | 第27-31页 |
·矿柱失稳模式 | 第27-30页 |
·矿柱破坏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地下采场围岩系统协同作用失稳非线性分析 | 第31-36页 |
·采场围岩变形破坏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第32-34页 |
·顶板-矿柱岩石系统失稳的能量原理分析 | 第34-35页 |
·基于结构信息熵的围岩系统失稳分析 | 第35-36页 |
·从不同学科领域看围岩系统失稳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采场顶板安全厚度与跨度协同性研究 | 第38-55页 |
·传统半定量分析法顶板力学效应分析 | 第38-41页 |
·顶板力学模型概化 | 第39-40页 |
·顶板力学效应分析 | 第40-41页 |
·基于水平应力作用下典型梁模型分析 | 第41-47页 |
·均布荷载作用简支梁法 | 第42-44页 |
·均布荷载作用固支梁法 | 第44-46页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6-47页 |
·空区顶板力学响应的尺寸效应 | 第47-54页 |
·数值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尺寸效应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空场法采空区矿柱结构协同与分析 | 第55-77页 |
·矿柱结构协同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基于改进的从属面积承载理论矿柱荷载确定 | 第56-59页 |
·改进的从属面积承载理论(ITAT) | 第56-58页 |
·矿柱荷载确定方法 | 第58-59页 |
·空区矿柱强度确定 | 第59-64页 |
·矿柱强度经验公式 | 第59-61页 |
·矿柱强度讨论 | 第61-64页 |
·矿柱结构协同稳定分析 | 第64-74页 |
·传统安全系数法 | 第64-70页 |
·矿柱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70-74页 |
·现场实例分析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空区顶板-矿柱系统协同作用研究 | 第77-93页 |
·地下采矿顶板-矿柱系统非线性作用机制 | 第77-78页 |
·地下矿山系统的非线性 | 第77-78页 |
·非线性作用机制的辩证思考 | 第78页 |
·协同作用的哲学思想 | 第78-79页 |
·采空区顶板-矿柱协同作用研究 | 第79-86页 |
·突变理论概述 | 第79-81页 |
·矿柱-顶板协同作用的尖点突变分析 | 第81-85页 |
·能量突变的空区系统稳定研究 | 第85-86页 |
·顶板-矿柱系统协同处理模式的力学响应 | 第86-91页 |
·模拟方案 | 第87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附录B (前进坑采场平面布置图)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