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砷的来源及砷的危害 | 第11-13页 |
| ·砷的来源 | 第11-12页 |
| ·砷的应用 | 第12-13页 |
| ·砷的危害 | 第13页 |
| ·砷的处理方法 | 第13-17页 |
| ·氧化法 | 第13页 |
| ·沉淀法 | 第13-14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4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14-15页 |
| ·膜渗透法 | 第15-16页 |
| ·吸附法 | 第16-17页 |
| ·砷的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孔雀石绿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 ·孔雀石绿的性质 | 第18页 |
| ·孔雀石绿的应用 | 第18-19页 |
| ·孔雀石绿的危害 | 第19页 |
| ·孔雀石绿的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 ·吸附法 | 第19-20页 |
| ·生物法 | 第20-21页 |
| ·光催化氧化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巯基乙酸改性坡缕石的制备与表征 | 第23-29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实验过程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合成过程 | 第24页 |
| ·表征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24-26页 |
| ·巯基化坡缕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 ·XRD分析 | 第26-27页 |
| ·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 ·SEM分析 | 第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巯基乙酸改性坡缕石吸附砷(V)的研究 | 第29-39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9页 |
| ·吸附过程 | 第29-30页 |
| ·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 ·测试方法选择 | 第31页 |
| ·吸附性能比较 | 第31-32页 |
| ·pH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33-35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三乙烯四胺接枝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研究 | 第39-52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 ·吸附材料的合成 | 第40页 |
| ·吸附试验 | 第40-41页 |
|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 ·红外表征 | 第42-43页 |
| ·SEM表征 | 第43页 |
| ·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46-48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