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红豆杉体细胞胚的高效诱导与悬浮培养技术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东北红豆杉 | 第10-14页 |
| ·红豆杉的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 ·红豆杉的分布 | 第11-12页 |
| ·红豆杉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2页 |
| ·红豆杉资源开发及相关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红豆杉的栽培 | 第13页 |
| ·红豆杉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13-14页 |
| ·红豆杉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14-17页 |
| ·体细胞胚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体细胞胚的类型 | 第14-15页 |
| ·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一般程序 | 第15-16页 |
| ·体胚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 第16页 |
| ·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 第16-17页 |
|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与解除 | 第17-20页 |
|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 | 第17-18页 |
| ·内源抑制物 | 第18页 |
| ·胚的发育情况 | 第18页 |
|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18-20页 |
| ·激素处理 | 第19页 |
| ·温度处理 | 第19页 |
| ·机械处理 | 第19页 |
| ·层积处理 | 第19页 |
| ·综合方法 | 第19-20页 |
| ·褐变 | 第20-23页 |
| ·褐变的定义 | 第20页 |
| ·褐变的成因 | 第20页 |
| ·褐变的机理 | 第20-21页 |
| ·影响褐化的因素 | 第21-22页 |
| ·防止褐化的措施 | 第22-23页 |
| ·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试剂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 ·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体胚 | 第24-2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4-25页 |
| ·固体培养基上体胚的诱导 | 第25页 |
| ·液体培养基上体胚的诱导 | 第25-26页 |
| ·体胚的发育 | 第26页 |
| ·体胚的成熟 | 第26页 |
| ·光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 第26页 |
| ·转速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 第26-27页 |
| ·通过东北红豆杉种子途径诱导体胚 | 第27-29页 |
| ·种子的的检测 | 第27页 |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页 |
|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 | 第27-28页 |
| ·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 | 第28页 |
| ·其他因素对体胚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 ·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体胚 | 第29-35页 |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9页 |
| ·固体培养基上体胚的诱导 | 第29-30页 |
| ·液体培养基上体胚的诱导 | 第30-33页 |
| ·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与成熟 | 第33-34页 |
| ·光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转速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 第35页 |
| ·通过种子途径诱导体胚 | 第35-43页 |
| ·种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37页 |
|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37-39页 |
| ·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成熟 | 第39-40页 |
| ·其他因素对种胚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两条途径的比较 | 第41-43页 |
|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 | 第41页 |
| ·生长周期 | 第41页 |
| ·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