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第11-12页 |
|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13页 |
| ·综合分析法 | 第13页 |
| ·创新性 | 第13-14页 |
| 第2章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4-22页 |
| ·科技创新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 ·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14页 |
| ·科技创新的特征 | 第14-15页 |
| ·科技创新的环境 | 第15-16页 |
| ·科技创新的系统 | 第16-18页 |
|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18-20页 |
| ·利用科技创新加速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 第20-21页 |
| ·研究简评 | 第21-22页 |
| 第3章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22-23页 |
|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第22页 |
|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柱 | 第22-23页 |
|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 第23页 |
| ·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科技创新的总体投入较低 | 第23页 |
| ·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不够合理 | 第23-24页 |
| ·科技创新的产出质量不够高 | 第24页 |
| ·科技创新的主体缺乏协同优势 | 第24页 |
| ·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 第24-25页 |
|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 | 第25-28页 |
| ·科技创新政策的应用曾存在误区 | 第25-26页 |
|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 第26页 |
| ·科技创技存在思想障碍 | 第26-27页 |
| ·科技创技存在市场障碍 | 第27页 |
| ·科技创新的法律保障比较薄弱 | 第27-28页 |
| 第4章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 | 第28-37页 |
| ·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 第28-31页 |
|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 第28-29页 |
| ·加快推进制度创新 | 第29-30页 |
| ·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 第30页 |
| ·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 第30-31页 |
| ·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31-34页 |
| ·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 第31页 |
| ·加大对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 第31-32页 |
| ·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 第32-33页 |
|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水平 | 第33-34页 |
|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 第34-35页 |
| ·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 第34页 |
| ·通过政策引导以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 | 第34页 |
| ·拓宽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 第34-35页 |
| ·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35页 |
| ·通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应对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挑战 | 第35-37页 |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