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11页 |
·重金属分布及危害 | 第11-13页 |
·重金属定义及其来源 | 第11-12页 |
·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规律 | 第12-13页 |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3页 |
·国内外底泥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 第14页 |
·底泥重金属的形态研究 | 第14-15页 |
·底泥重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15-17页 |
·底泥重金属的生物富集能力研究 | 第17页 |
·重金属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17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 第17-18页 |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 第18页 |
·电化学法 | 第18页 |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 第18-1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第19页 |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1-22页 |
·实验用底泥及样品采集 | 第22-24页 |
·预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水样的预处理 | 第24页 |
·底泥样品的预处理 | 第24-25页 |
·水生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第25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ICP-MS | 第25-26页 |
·AFS | 第26-27页 |
第3章 松花江水环境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27-45页 |
·松花江水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27-36页 |
·不同季节时松花江干流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27-30页 |
·不同季节时松花江支流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0-33页 |
·松花江重要采样点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3-36页 |
·松花江底泥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6-38页 |
·底泥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6-37页 |
·不同支流背景泥样中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7-38页 |
·松花江水生生物体内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8-44页 |
·鲇鱼体内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8-39页 |
·鲤鱼体内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9页 |
·同一地点不同种类水生生物体内 As、Pb 的含量分布 | 第39-41页 |
·同一地点同一种类不同重量水生生物 As、Pb 的含量变化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过程 | 第45-55页 |
·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pH 值对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 | 第45-46页 |
·温度对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 | 第46-47页 |
·盐度对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有机酸对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 | 第48-49页 |
·曝气对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影响 | 第49-50页 |
·底泥中 As、Pb 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 第50-54页 |
·动力学方程介绍 | 第50页 |
·As 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 第50-52页 |
·Pb 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底泥中 As、Pb 的形态分布及传递规律 | 第55-61页 |
·底泥中 As、Pb 的形态分布 | 第55-57页 |
·As 的形态分布 | 第56页 |
·Pb 的形态分布 | 第56-57页 |
·不同介质中 As、Pb 的传递规律 | 第57-59页 |
·底泥中 As、Pb 的变化规律 | 第58页 |
·鱼样中 As、Pb 的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