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公益信托的概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的法律定义、特征及分类 | 第13-18页 |
一、公益信托的法律定义 | 第13页 |
二、公益信托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公益信托的分类 | 第14-18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运作模式 | 第18-24页 |
一、公益信托参与主体的设置和分工 | 第18-19页 |
二、公益信托的操作步骤 | 第19-23页 |
三、公益信托产品要素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公益事业采取信托制度具有优越性 | 第24-27页 |
一、现有公益基金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页 |
二、公益信托可以在公益事业中发挥优势 | 第24-26页 |
三、我国公益信托与基金会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国内信托公司对公益信托的探索实践 | 第27-36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与“准公益信托”的联系和区别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近年相关公益产品发行情况 | 第28-36页 |
一、公益信托和“准公益信托”发行概况 | 第28-29页 |
二、全国首只标准公益信托---“5.12 抗震救灾公益信托计划” | 第29-31页 |
三、各信托公司开展的准公益信托尝试 | 第31-33页 |
四、近年已发行部分公益信托和“准公益信托”一览 | 第33-35页 |
五、已发行的可借鉴银行理财产品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信托公司公益信托实践中的主要法律障碍 | 第36-41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实践中遇到的制度障碍 | 第36-38页 |
一、信托公司不能开具捐赠发票限制了业务发展 | 第36页 |
二、受托人资质不明确带来监管真空地带 | 第36-37页 |
三、多头审批严重影响公益信托的落地效率 | 第37-38页 |
四、信托报酬率的限制性规定影响信托公司投入程度 | 第38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实践中因立法模糊而带来的影响 | 第38-41页 |
一、“公益属性”界定不清晰导致认定上的争议 | 第39页 |
二、公益信托的展业缺乏明确可适用的法律 | 第39页 |
三、公益信托的审批环节缺乏实施细则 | 第39-40页 |
四、信托监察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定过于宽泛 | 第40页 |
五、缺少公益信托直接可适用的税收优惠规则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国外公益信托经验及我国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41-45页 |
第一节 国外公益信托经验 | 第41-43页 |
一、英国的公益信托 | 第41-42页 |
二、美国的公益信托 | 第42页 |
三、日本的公益信托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43-45页 |
一、理顺审批环节的监管规则和分工 | 第43-44页 |
二、明确公益信托行为在税收优惠上的合法地位 | 第44页 |
三、从海外经验看信托公司专属受托人身份是现实需要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准公益信托:现行法律框架下信托公司开展公益信托的理性选择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的法律概念外延应予以重塑 | 第46-47页 |
一、推动准公益信托法律地位的明确 | 第46页 |
二、推动公益信托范围扩大至“部分公益目的”的产品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对信托公司开展准公益信托的再思考 | 第47-52页 |
一、通过准公益信托业务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47-48页 |
二、逐步推进对公益信托投资者限制的法律规范完善 | 第48页 |
三、公益和私益信托的法律界定和审批应该更加明晰 | 第48-49页 |
四、准公益信托的运作模式探讨 | 第49-52页 |
第三节 信托公司开展公益信托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 第52-53页 |
一、信托目的的公益性是“公益信托”的合法性前提 | 第52页 |
二、风险控制和投资管理的平衡是受托人的法定义务 | 第52页 |
三、应对准公益信托在文件中主动设置相应监管 | 第52-53页 |
四、应清晰地认识准公益信托依然处于法律上的模糊地带 | 第53页 |
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谢辞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