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粉煤灰渣湿法制备水玻璃和白炭黑工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图目录第15-16页
表目录第16-17页
引言第17-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4页
   ·粉煤灰的形成、性质、危害、用途及研究现状第18-23页
     ·粉煤灰的形成第18页
     ·粉煤灰的结构和性质第18-19页
     ·粉煤灰的危害第19页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第19-20页
     ·粉煤灰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水玻璃性质及其制备方法第23-25页
     ·传统水玻璃制备方法第24页
     ·水玻璃原料的新来源第24-25页
   ·白炭黑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第25-31页
     ·白炭黑的应用第25-26页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第26-27页
     ·我国白炭黑行业现状第27页
     ·白炭黑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白炭黑改性研究第29-31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31-34页
第2章 分析表征方法第34-40页
   ·粉煤灰化学成分的测定第34页
   ·球磨粉煤灰各指标测定第34-35页
     ·筛余量的测定第34页
     ·真实密度的测定第34-35页
   ·酸浸渣中各元素含量的测定第35-38页
     ·酸浸渣中SiO_2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酸浸灰渣中Al_2O_3含量的测定第36页
     ·酸浸灰渣中TiO_2百分含量的测定第36-37页
     ·酸浸灰渣中Fe_2O_3含量的测定第37页
     ·酸浸灰渣中CaO含量的测定第37-38页
   ·水玻璃模数的测定第38页
   ·DBP吸油值测量第38-39页
   ·白炭黑产品比表面积的测定第39页
   ·白炭黑表面结构的表征第39页
   ·酸浸灰渣、碱溶灰渣、白炭黑产品的物相表征第39-40页
第3章 淮南粉煤灰球磨物理性能研究第40-44页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0-41页
   ·实验过程与结果第41页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41-43页
     ·筛余量结果分析第41-42页
     ·真实密度和堆积密度变化分析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焙烧、酸浸活化粉煤灰第44-50页
   ·实验原理第44-45页
   ·实验材料、仪器和分析方法第45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H_2SO_4浓度对Al_2O_3浸出率的影响第46-47页
     ·反应温度对Al_2O_3浸出率的影响第47-48页
     ·液固比对Al_2O_3浸出率的影响第48页
     ·酸浸后的灰渣成分分析和XRD表征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酸浸粉煤灰高硅渣碱溶法制备水玻璃工艺研究第50-60页
   ·实验材料、仪器和分析方法第50-51页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第50页
     ·碱浸工艺SiO_2溶出率的测定第50-51页
   ·实验方法第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L/S)_2对SiO_2溶出率的影响第51-52页
     ·NaOH溶液浓度对SiO_2溶出率的影响第52页
     ·体系温度对SiO_2溶出率的影响第52-53页
     ·碱浸时间对SiO_2溶出率的影响第53-54页
   ·酸浸后的高硅灰渣制备水玻璃工艺正交试验设计第54-58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54-55页
     ·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第55页
     ·碱浸结果方差分析第55-57页
     ·碱浸正交试验结论第57-58页
   ·酸浸后的高硅渣碱浸后的残渣XRD物相分析第58页
   ·本章结论第58-60页
第6章 以水玻璃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第60-68页
   ·实验原理第60-62页
     ·凝聚法原理第60-61页
     ·硅酸的聚合过程第61页
     ·酸的选取和酸滴定方式的选择第61-62页
   ·实验原料、产地第62页
   ·实验流程第6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66页
     ·水玻璃浓度对白炭黑性能的影响第63页
     ·温度对白炭黑的影响第63-64页
     ·体系中加NaCl和正丁醇的作用第64页
     ·pH值对硅凝胶时间的影响第64-65页
     ·搅拌、陈化对白炭黑成核的影响第65-66页
   ·白炭黑产品表征第66-67页
     ·白炭黑产品红外(IR)分析第66页
     ·白炭黑产品XRD分析第66-67页
   ·本章结论第67-68页
第7章 结论第68-70页
问题和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衡式均流量轴向柱塞泵的柱塞运动特性研究
下一篇:补偿收缩纳米SiO2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微观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