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10页 |
DetailedAbstract | 第10-18页 |
1. 绪论 | 第18-32页 |
·能源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能源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中国能源形势 | 第19-20页 |
·洁净煤技术分析 | 第20-23页 |
·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紧迫性 | 第20-21页 |
·洁净煤技术简述 | 第21-23页 |
·水煤浆研究发展现状 | 第23-28页 |
·水煤浆技术简述 | 第23-25页 |
·褐煤制浆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28-30页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手段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2. 煤样基本分析与粉磨制备 | 第32-46页 |
·煤质特性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煤样的基本分析 | 第34-35页 |
·煤样粉磨规律的试验研究 | 第35-43页 |
·煤样细磨的试验说明 | 第35-36页 |
·煤样细磨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煤样细磨试验分析 | 第38-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煤浆颗粒堆积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46-68页 |
·Rosin-Rammler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的讨论 | 第46-49页 |
·粒度分布模型的简述 | 第46-47页 |
·Rosin-Rammler 分布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47-48页 |
·Rosin-Rammler 分布模型参数的计算误差比较 | 第48-49页 |
·连续粒径的堆积效率计算 | 第49-56页 |
·现有堆积理论及其应用 | 第49-52页 |
·一种简易的堆积效果评价方法——堆积评价指标 E | 第52-55页 |
·堆积评价指标 E 的实际意义分析 | 第55-56页 |
·堆积评价指标 E 的可行性试验研究 | 第56-65页 |
·试验的设计与说明 | 第56-57页 |
·堆积评价指标 E 的计算 | 第57-59页 |
·优化堆积制浆试验结果 | 第59-60页 |
·堆积评价指标 E 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4. 界面改性提高褐煤制浆浓度的研究 | 第68-96页 |
·微波辐照对褐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68-81页 |
·微波基本原理简述 | 第68-70页 |
·空气气氛下微波干燥煤样试验 | 第70-76页 |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6-81页 |
·氮气保护流化床热处理对褐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氮气保护流化床热处理的基本介绍 | 第81页 |
·试验装置的说明 | 第81-82页 |
·氮气保护流化床处理后煤样 2 成浆性变化 | 第82-84页 |
·水热处理对褐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84-93页 |
·水热法处理褐煤的原理 | 第84-85页 |
·水热法提质褐煤成浆性试验 | 第85-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5. 煤颗粒形貌对堆积效率及成浆性的影响 | 第96-112页 |
·颗粒形貌图像分析 | 第96-103页 |
·ImagePro Plus 6.0 软件介绍与试验设置 | 第96-97页 |
·数字图像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97-101页 |
·颗粒图像分析结果与制浆结果的关系讨论 | 第101-103页 |
·煤样微观形貌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103-111页 |
·未经微波处理的三种煤颗粒形貌分析 | 第104-105页 |
·微波处理后煤样颗粒相貌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105-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6. 连续粒径颗粒紧密接触堆积的最小空隙率模型 | 第112-122页 |
·堆积评价指标 E 的计算局限性 | 第112-113页 |
·E 的修正与计算结果 | 第113-115页 |
·窄粒级的重新划分与含量的求取 | 第113页 |
·堆积指标 E 的修正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5页 |
·最小空隙率模型的建立 | 第115-120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116页 |
·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116-118页 |
·最小空隙率的讨论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7.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2-126页 |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