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建筑供暖与制冷能量系统(火用)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2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研究现状第19-21页
     ·建筑能量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9页
     ·低火用建筑研究现状第19-20页
     ·火用方法分析建筑冷热源、末端设备和可再生能源的现状第20-21页
     ·火用分析方法研究建筑能量系统的现状第21页
   ·火用方法分析建筑能量系统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2-25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思路第23-25页
第2章 建筑能量系统火用分析基本理论第25-32页
   ·火用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概念第25-26页
     ·火用的产生发展第25页
     ·火用的基本概念第25-26页
   ·物理火用第26-28页
     ·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第26页
     ·稳流工质的火用第26-28页
   ·化学火用第28-30页
     ·气体的扩散火用第28页
     ·湿空气的火用第28-29页
     ·燃料的化学火用第29-30页
   ·能源的能级第30-31页
     ·煤和天然气的能级系数第30页
     ·蒸汽的能级系数第30页
     ·热水的能级系数第30页
     ·耗热量和耗冷量的能级系数第30-31页
     ·折合能级系数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室内空气火用对环境状态敏感性分析第32-42页
   ·环境基准状态的选择第32页
   ·研究对象第32页
   ·空调期环境基准状态的选择敏感性分析第32-39页
     ·湿空气的物理火用和化学火用第33-36页
     ·静态和逐时变化的环境状态对火用分析结果的影响第36-39页
   ·采暖期环境状态的选择对火用分析结果的影响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一次能源到围护结构分体式热泵火用分析第42-54页
   ·火用分析理论模型第42-45页
     ·围护结构的火用值第42-43页
     ·空调房间室内空气的火用值第43-44页
     ·热泵机组消耗的火用第44页
     ·一次能源的火用值第44-45页
     ·系统火用效率计算第45页
   ·实例应用第45-47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各阶段火用分析第47-49页
     ·各阶段能耗分析第49-51页
     ·各阶段火用损及火用效率第51-52页
     ·静态与逐时变化的基准环境状态对比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建筑供暖与制冷系统火用分析及应用第54-87页
   ·建筑供暖与制冷能量系统第54-55页
   ·系统火用分析与评价第55-57页
     ·系统火用分析的三箱模型第55-56页
     ·火用分析评价指标第56-57页
   ·建筑能量消费系统火用分析理论模型第57-60页
     ·围护结构第57页
     ·室内空气的火用第57-58页
     ·末端设备火用分析第58-60页
   ·建筑能量服务系统火用分析理论模型第60-70页
     ·管网输送系统火用分析第60页
     ·冷热源设备系统火用分析第60-69页
     ·一次能源第69-70页
   ·工程实例应用第70-85页
     ·工程概况第70-71页
     ·冷源方案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第71-76页
     ·热源方案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第76-80页
     ·不同冷热源方案对比第80-84页
     ·系统火用效率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性分析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6章 建筑能量系统火用和能级分析及应用第87-106页
   ·一次能源火用效率和能级平衡系数第87-90页
     ·一次能源火用效率第87页
     ·能级平衡系数第87-89页
     ·环境温度对不同能源能级系数的影响第89-90页
   ·常用冷热源火用和能级分析第90-97页
     ·制冷机组第91-94页
     ·制热机组第94-97页
   ·末端设备(房间热交换)系统火用和能级分析第97-99页
   ·基于火用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分析第99-104页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第99-100页
     ·研究方法第100-101页
     ·实例应用第101-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结论第106-108页
   ·创新点第108页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6-117页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的其他科研成果)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RC框架损伤研究
下一篇:锚杆(索)挡土墙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