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第二章 中越荷载规范的风荷载对比研究 | 第10-20页 |
Ⅰ. 风荷载的基本知识 | 第10页 |
Ⅱ. 中国荷载规范的风荷载 | 第10-13页 |
·中国荷载发展过程 | 第10页 |
·中国风荷载的理论 | 第10-13页 |
·基本风压 | 第11-12页 |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第12页 |
·风荷载体形系数 | 第12页 |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 第12-13页 |
Ⅲ. 越南荷载规范的风荷载 | 第13-15页 |
·越南风荷载发展过程 | 第13页 |
·越南风荷载的理论 | 第13-15页 |
·建筑结构的基本风压 | 第14-15页 |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第15页 |
·风荷载体形系数 | 第15页 |
Ⅳ. 两国规范对比 | 第15-20页 |
·基本风压 | 第15-17页 |
·风荷载体型系数 | 第17页 |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第17-18页 |
·顺风向风振系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越抗震建筑规范对比研究 | 第20-89页 |
I.中国和越南的地震情况 | 第20-22页 |
·中国的地震情况 | 第20页 |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越南的地震情况 | 第21页 |
·越南抗震设计规范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Ⅱ. 两国规范的反应谱法对比 | 第22-41页 |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反应谱的规定 | 第22-24页 |
·越南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反应谱的规定 | 第24-28页 |
·水平方向的反应谱 | 第24-27页 |
·竖向弹性反应谱 | 第27页 |
·弹性分析的设计反应谱 | 第27-28页 |
·中国规范与越南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 第28-41页 |
·两国规范理论对比 | 第28-30页 |
·中国规范与越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取值的比较 | 第30页 |
·地震反应谱算例比较 | 第30-41页 |
Ⅲ. 两国规范的底部剪力法对比 | 第41-54页 |
·越南规范 | 第41-43页 |
·应用条件 | 第41-42页 |
·计算方法 | 第42页 |
·结构的地震力作用分布 | 第42页 |
·结构的基本周期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中国规范的底部剪力法 | 第43-48页 |
·计算假定 | 第43-44页 |
·底部剪力法的计算 | 第44-45页 |
·地震作用分布 | 第45-47页 |
·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 | 第47-48页 |
·能量法 | 第47页 |
·等效质量法 | 第47-48页 |
·顶点位移法 | 第48页 |
·中国与越南建筑抗震规范的底部剪力法工程算例比较 | 第48-54页 |
Ⅳ. 两国规范的时程分析(time history-method)法对比 | 第54-70页 |
·时程分析的结构微分方程 | 第54-55页 |
·时程分析法的步骤 | 第55页 |
·中国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 第55-56页 |
·高规JGJ 3-2010第4.3条规定 | 第55页 |
·进行结构时程分析的要求 | 第55-56页 |
·越南规范对时程分析法的规定和要求 | 第56-57页 |
·中越两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时程分析条件比较 | 第57-70页 |
Ⅴ. 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 | 第70-89页 |
·非线性分析pushover方法的发展过程 | 第70-71页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理论 | 第71-74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71-74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 第74页 |
·中国规范对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分析法)的规定 | 第74-75页 |
·越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分析法)的规定 | 第75页 |
·目的 | 第75页 |
·要求 | 第75页 |
·算例分析 | 第75-89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9-90页 |
Ⅰ. 结论 | 第89页 |
Ⅱ. 建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